中新社拉萨七月十五日电 题 特写:唐古拉下的生态移民村
中新社记者 魏晞
走进赞扎家百来平米、有三间大屋的小院,他八十四岁的老母亲索南吉毛正坐在电视旁边,一边转着转经筒一边看着青海台的汉语连续剧。
赞扎家是二00四年十一月从唐古拉山海拔四千多米的草原自愿搬迁到唐古拉山镇定居点的一百二十八户牧户之一。
唐古拉山镇地处“三江源”生态自然保护区,全镇平均海拔四千七百米。因为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牧草生长期不足九十天,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人口增长,加上草场超载,过去几年拉赞家山上的草场已经沙化严重。唐古拉山镇一千多万亩草场中,可利用率不足五成,早不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面。
二00四年,唐古拉山镇被列入青海省退牧还草工程,实施生态移民。一百二十八户自愿搬迁的牧户,住进了镇里盖的独门小院,每户每年可以得到六千元人民币的补助,持续领取十年。赞扎在村里开了一个小卖部,他说,生意还不错,到格尔木市中心进货也只要坐一块钱的公交车,很方便。
一百二十八户自愿搬迁的牧户手里都握着一份十年禁牧合同。这十年里,他们总共四百一十三万亩的草场将完全禁牧,休养生息。十年后,牧民们可以自愿选择回到自己的草场放牧,或是继续定居。
赞扎说,他的年纪大了,老妈妈腿脚也不好了,定居生活条件更好一点,十年后也不愿回去了。但村里的很多年轻人,肯定还是要回去放牧的。等到那会,草场长好了,日子也更好过了。
在搬进移民村之前,赞扎的老母亲索南吉毛在山上要帮忙照看小羊,挤羊奶,每天忙个不停。搬进移民村后,她每天除了散步,还可以经常看看电视,念经的时间也多了。住进移民村之前,索南吉毛从没有看过电视,现在她除了看藏语电视台,还喜欢看汉语连续剧。虽然听不动,但她直说,连续剧的画面都很有意思。
现在,包括赞扎在内的唐古拉山镇全镇一千两百八十六人都参加了医保,生病后百分之六十的费用可以报销。
赞扎说,定居以后,没觉得生活习惯上有什么改变,只是更方便,更舒服了,“要在山上,没法想象能这样养老”。完
(责任编辑:梅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