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孝, 《二十四孝图》难奏其效 为了弘扬孝文化,匡正薄养厚葬之时风,如今不少地方把“二十四孝图”请进了校园、村落。最典型的例子是,浙江温岭市某村在村里的广场上竖起一组“二十四孝”主题石雕,一座石雕讲一个故事,24座石雕耗资达百万之巨。
据村委会主任讲,这24座石雕集中摆放,既可展示本村的石雕文化,又提醒村民生活富裕后不忘孝敬老人,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元代郭居敬编绘 《二十四孝图》,本意自然以备后人作为家教之范本,劝人孝敬父母。但 “二十四孝图”中的名篇,诸如“王祥卧冰”(孝子王祥为使病中的母亲能寒冬时吃到鱼,便赤身卧冰,以体温融冰取鱼);“郭巨埋儿”(郭巨为尽孝,毅然活埋三岁独子,以省下粮食供母亲吃);“老莱娱亲”(周老莱年逾七旬,为讨双亲欢心,整日穿五色斑斓衣服,手执小拨浪鼓,躺在地上像婴儿般玩耍),鲁迅先生就是极为反感的,曾暗自庆幸自己在童年时,祖父辈未曾遇上饥荒缺粮之日,否则便极有可能死于父亲的“孝道”之上,并不无感慨地说:“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的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作为民族魂的鲁迅,骨头之硬世人皆知,读罢《二十四孝图》尚且不乏“惧怕” “绝望”之感,何况今日之青少年呢?难怪台湾女作家龙应台曾说: “中国的《二十四孝图》就是一部儿童虐待史。”
用 《二十四孝图》作孝道之范本,其用心良苦,初衷也不谓不好,但效果却未必好,很可能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孝,不仅仅是儿女的责任 不必讳言,如今有的子女确实是不孝之子。“啃老族”我们暂且不说,虐待老人,甚至烧死、杀死父母者……也时有报道。在同情这些老人、谴责这些不孝子女之余,我也常常会想起《三字经》里最脍炙人口的那句:“养不教,父之过。”鲁迅先生在批判《二十四孝图》之外,还写过一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如今不少做父母的总是责怪、慨叹晚辈们如何不孝,从不检讨自己家庭教育的失败。
实际上,一个家庭出了不孝之子,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迷信“树大自然直”,对子女一味地溺爱、护短,错过了最佳教育时间,一旦坏毛病养成,想管也管不了了;二是信奉“棍棒出孝子,温室出逆子”,教育方法失范,酿成苦果。这不仅是长辈们的短视,也是社会的盲区。所以我觉得,如果有关机构、部门不从根本上指导父母们进行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只是一味要求子女们孝敬,对于解决长辈晚辈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本末倒置,收效甚微。
孝,不仅仅是伦理道德问题 孝,首先要有孝心,但仅有孝心而无“孝力”,恐怕也不行。时下,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老年人得了重病,或者为了不拖累儿女,老人拒绝治疗,或者为谋取基本生存而牺牲老年人生存权的人和事并不鲜见。这显然不仅仅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也不只是一个“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孝道问题,它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是社会救助、保障机制的问题。
如果不透视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不设法解决城乡老人的社会保障和救助机制问题,只是一味地把“不孝”的板子打到儿女的屁股上,恐怕也只能是缘木求鱼而已。
司马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