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白
前几天,20亿只东方田鼠大闹湖南洞庭湖区。原本以为这件事情与广东没什么紧密关联,最多是防患于未然。谁知道,忽地有消息传出说,当地乱窜的山鼠、田鼠被人捕捉后连夜运抵广东,流入了野味市场。对此,7月14日下午,岳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何华先予以否认:东方田鼠不存在作为野味外流的可能性。
我们宁愿相信这一表态是真实状况,但是从媒体报道来看,番禺、肇庆、东莞、南海等地鼠宴已经卷土重来,可能也是事实。广州市白云区一家批发市场被曝光“地下”交易田鼠后,六家涉嫌交易的摊位不是均已闭门谢客了吗?不过,在田鼠外流与否的事件中,最绝的,我以为还是鼠肉的名称在一些餐厅摇身一变,成了“天鹿肉”。这虽然只是一起民间行为,但我们可以由此领略“改名经济学”的强大“影响力”。
无论怎么改,改名本身该算是一种正常现象。孔夫子早就说过:“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瞧,名字或名堂该有多么重要。如果细分改名,我以为可分为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吧。比如今天广东罗定所在的地方,从前叫作泷水县,明朝万历年间,以罗旁为中心的瑶族起义被镇压后,始改泷水为罗定。这显然是政治方面的因素。文化方面,用人家的例子来说,韩国的“汉城”改成“首尔”就很有代表性。论者以为,虽然韩国方面认为“汉城”存在着翻译上及使用习惯上的混乱问题,其实,骨子里是他们努力摆脱汉字文化对其深厚影响的一种尝试。
出于经济因素的改名,应该主要是今天的、中国的行为,虽然也时常挂着文化的招牌。耳闻目睹,那么多蕴藏深刻历史内涵的地名毫不惋惜地抛弃了,而赤裸裸地径直以当地的特色或特产来改名,长此以往,柴米油盐酱醋茶,大有行将粉墨登场、一一亮相的态势。最近,苏州“西山镇”改名为“金庭镇”,理由是日落西山、日薄西山之类的成语意头不好,影响了投资者前来投资。在经济因素作怪的同时,又让我们看到了文化自信丧失的标本。西山镇的千年声名,因为一些人觉得不够“吉利”,就可以毁于一旦!
改名的因素,从政治或文化变身为经济,很难判断是文化观念的进步还是倒退。但是,衡之以今天此起彼伏的改名现象,却可以并不难判断为正常还是不正常,是不是大权在握的人们在发昏。显而易见,如果改名的动因在于丧失了文化自信,那么应该属于倒退无疑。
中国大地的改名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看把民间浸染的,连田鼠都“高雅”起来了。在岭南大地上,百越先民固然已有食鼠的习俗,然而彼时有彼时的生存状况局限。专家早已指出,田鼠容易传播疾病,建议市民不要吃,市民恐怕不应以胆量为能事,也不应以习惯来支配行为,而应以健康为第一。田鼠成了天鹿,固然雅了不少,但也如同赵本山小品所云:小样儿,穿上马甲儿我就不认识你了?这句经典台词,用之于田鼠改名可以,用之于林林总总的各个领域的改名莫不可以。(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