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媒体之间相互转载文章,即便是在原著不知晓的情况下转载,也被视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且少有纠纷。但近年来,陆续有媒体站出来抵制这种潜规则,纷纷要求捍卫自己的权益。针对此现象,记者和几位业界权威人士作了交流。
常态交流与侵权无关 “对于转载,我认为最起码的一点,应该注明转载的出处。”《新闻前哨》肖曜主编这样告诉记者。南方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所长曹轲谈到:“媒体现在越来越重视原创和版权。”他以南方报业为例分析道,一般来讲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日报类的媒体,信息量大,内容相对比较同质,他认为转载只要能标明出处,被转媒体还是比较愿意。但对于那些周报类的媒体,比如《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等,包括《南方都市报》的时评,这些对媒体来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他们就不太愿意被及时转载,而希望独家发布。在问及《齐鲁晚报》如何处理转载时,《齐鲁晚报》郝克远总编回答道:“我们晚报都市报还有全国的晚报都市报都有这方面的供稿系统。我们有网络平台、专门的人员及传稿中心,和相关媒体有互相交换稿件的协议,在此范围内,我们互相转载文章,互相交流都属正常。但有些没有纳入系统的媒体就不好说了,他们转载我们的内容我们也没有追究。”对此,曹轲也认为,对于日常新闻类的稿件,是允许互相转载的,但要注明来源,报纸是个相对区域性的东西,全国很多报纸都建立了内容联盟,互相交换一些稿件,共享一些资源,这些都不涉及到版权和稿费的问题,是资源共享,常态交流,毕竟新闻的发布是为了资讯传播更广泛,充分发挥传播的功能。
鸡生蛋,蛋生鸡的局面 网站没有记者,没有采写权,但又需要大量信息来支撑门户,只能从广大纸媒体和其他媒体上编辑信息,如此大的工作量,如此宽的搜集范围使他们成为最易“踩雷”的那部分媒体。在和郝克远探讨此问题时,他分析说:“网络大量的用平面媒体的稿件,平面媒体有时也表示出自己的不满和气愤,甚至有的平面媒体还对网络进行过联合抵制,但最终大多是不了了之。有的带头抵制网络的平面媒体后来放弃了,有的又主动和网络合作,这里还涉及到一些知名度不高的媒体本身就希望通过网络的转载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的问题,个中情况很是复杂。总的来看,有的媒体反对转载,有的是愿意被转载。网络转载了平面媒体稿件的同时,很多平面媒体也从网络上下载了大量的信息,如此复杂的情况下很难找到一种公正的说法,也就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原理,站在哪一个角度分析可能都有些道理,但站在全局上又是很麻烦的事情。”
号准转载和侵权的脉 记者了解到,当前许多平面媒体都把网络转载率作为评判作品价值的一条准则。问及肖曜时,他说:“这是个大环境的影响。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办了个《新闻与传播》,每半年就公布一次在《光明日报》上转载率前几位的期刊,估计很多媒体都把它作为评价标准,我自己很注意看这个公布情况。”换个角度思维,郝克远坦言:“我觉得作为一个媒体还是应该做自己的内容,做独家的信息,应该是更多的让别人转载,而不是过多转载别人的内容。”
采访中记者意识到转载是普遍现象,那转载和侵权之间的界限又该如何把握?“尊重首发媒体,注明出处。”肖曜不断强调。郝克远补充道:“严格按照有关法规来办事。在转载的过程中应该发现,相关媒体有没有这方面的声明,作品载体是否允许你转载,不让转载要先打招呼,被同意后才转,如果不让转载你要硬上就是明显侵人家权了,这都是一些基本的原则,而且转载时不要给人家断章取义。
加大管理力度,加快市场化进度 曹轲告诉记者:“现在的媒体太多,不管是网络还是纸媒体的容量都越来越大,单靠自己原创的内容和新华社的稿件都很难支撑,新闻源需多方求取,根据自己的特色整合,这也是信息时代的一个趋势。”但现实媒体间的无序转载又确实令人担忧。郝克远认为:“短期内很难有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从长期来看,这个趋势会越来越规范,也应该越来越规范。就是说,谁写的东西,谁报的东西,谁编的东西,它本身应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它应该归自己所有,别人要用的时候应是付费的,如果不付费得有个具体说法。但现在很少有媒体有这个能力、资历来说这句话,因为他在拒绝别人转载的同时,本身也不能保证自己不转载他人的东西,这就是最大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就很难突破,所以最终我们还得做自己的品牌,做出做亮自己的品牌。比如《南方周末》,他们的多数稿件或绝大多数稿件都是自己千辛万苦采访的,有自己独家的深度和思想,在拿来主义面前,他们的"腰杆"就会直挺许多。”他进一步分析道:“我觉得这些事情的解决必须得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管理的过程,也是个充分竞争的过程,是一个市场程度化越来越深,越来越高,越来越透明的过程。比如,很多报纸只能局限于一个区域,这个地方有些报纸办得不好,但又不允许外面好的报纸进入他们的市场,就造成了这种地域的个割据——报纸不好还苦苦维持,那怎么办,就摘别人的,转别人的。所以说相关部门的管理要加大力度,同时我们的市场化进程要加快进度,实行充分竞争,让这些办得不好的报纸看到“摘抄”会付出很大的代价,这样解决问题的效果就会较明显。”
专家访谈 喻国明 胡正荣 曹鹏 展江 闵大洪 熊澄宇 崔保国 陈力丹
院长访谈 范敬宜 龚文庠 吴廷俊 陈婉莹 丁俊杰 高 钢 高晓虹 方延明
传媒女性 杨澜 孙刚 李佩钰 陆莹 向菲
主持人系列访谈 传媒十日行 热点专题 传媒老总系列访谈 传媒人物周刊 新闻摄影图片 何崇元 吴海民 谢国明 崔士鑫 裴智勇 吴亚明 董宏君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