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大连视窗7月19日电 王金海、赵君报道:从7月16日召开的大连市“军嫂进社区”工作会议上获悉,“军嫂进社区”活动开展两年来,社区累计安置军嫂1208人,全市涌现15个“军嫂社区”。驻军某部副政治委员濮东明说:“军嫂进社区”活动消除了干部的家庭后拉力,促进了军人家庭的和谐,我们广大官兵深切感受到第二故乡对我们的鱼水情深。
”
在西岗区站北街道“军嫂社区”——团结社区服务大厅里挂着这样一面锦旗:“爱心帮助,恩重如山”,这是社区居民韩淑玲送来的。韩淑玲的家庭是不幸的,丈夫半身瘫痪,丧失劳动能力,全家只靠她一个人打零工维持,社区军嫂得知情况后及时为她家办理了低保。就在韩淑玲以为可以安心过完下半生的时候,丈夫又被查出患上了肺癌,这对于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望着韩淑玲哭肿的眼睛,社区军嫂们立即向辖区居民发出“伸出你的手,帮助身边有难人”的倡议,几次将居委会及社区居民的捐款送到韩淑玲家中。军嫂们及时与街道、区民政部门联系,与社区卫生中心沟通协调,为她丈夫办理了家庭病床,给予上门治疗。当韩淑玲丈夫走完他50年的人生路程,军嫂们又主动出钱帮她办理了后事。平日经常找她聊天,逢年过节,给她送去慰问品。韩淑玲激动地说:“社区有了这些一心为民的军嫂,我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军嫂们融入社区大家庭,把社区当家建,视居民如亲人。为了解低保户实情,她们进百家串千户;为了下岗居民再就业,她们一次次地联系工作岗位;为调解居民纠纷,她们千言万语化解矛盾。军嫂们无私奉献的精神默默地感召着社区居民。家住团结社区的退休职工吕大娘已年过七旬,看到社区军嫂们的丈夫常年在外,既要照顾孩子,又要负责社区分管的工作,忙的时候还要带着孩子上班,她经常对老伴说:“看社区这些军嫂们那么辛苦地工作,这心里真是不舍得。”第二天吕大娘就到社区,帮助军嫂们更换社区板报,还主动把社区照顾下一代的工作义务担了下来,这一干就是两年多。吕大娘说:“每次看到社区军嫂们忙里忙外的,我都非常感动,也很受感染,就想着为社区贡献点儿微薄之力。”吕大娘还向社区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
作为沟通军地的纽带,军嫂们充分利用这一独有的优势,主动联系部队官兵到社区敬老认亲、结对扶贫,帮助官兵牵“红线”,每年冬季带领居民到部队帮助官兵淹渍酸菜、萝卜。在军嫂的牵动下,人民子弟兵和社区居民的心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部队主动参与社区建设,在抗击台风、抵御禽流感、开展暴风雪的灾后救助中,驻地官兵都积极支援。“军嫂进社区”被誉为感动广大官兵的“爱心工程”、确保部队稳定的“安心工程”。
为鼓励军嫂投身社区建设,提高军嫂的待遇和素质,大连市财政每年投入1300多万元,解决军嫂工作补贴、医疗和养老保险待遇,并出台了“相同条件下,优先安排军嫂进社区工作”、“社区军嫂利用业余时间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可以报销学费”、“进社区工作的军嫂与劳模、先进工作者享受同等待遇等优惠政策,激发了军嫂们在社区岗位上建功立业的热情。社区军嫂们发挥聪明才智,与其他工作人员一同开创了大连社区建设史上的诸多第一:率先提出“创建和谐社区,争当学习型社区工作者”的目标;首次提出了以现代化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化服务管理模式;第一个建立与驻街单位党组织双向联系、双向反馈、双向服务的“三双机制”;第一个建立了社区数字化居民求助呼叫系统;创立了“社区讲坛”、创办了《社区通讯》、创建了“社区夕阳红学校”等。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