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中蕴藏着一个“农场”变“工厂”的秘密:通过工业化、科技化,使农业在这片土地上摆脱了靠天吃饭、春种秋收的规律。
随着于洪区进入“城乡互助,以工哺农”的成熟阶段,该区依托母城,以现代化农业的方式,培育出46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具有自主品牌效应的“于洪种养”项目,进而成为东北高效农业的样板区。
世界市场中寻找最“火”品种
7月18日,记者在平罗镇陆家村看到这种新式的种菜方式。这里生产波士顿生菜,亩产可达35万元,利润可达15万元!
2006年,沙河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德权搜遍网络,选择了世界上技术最新、销量最好的高附加值农产品——浮板种植波士顿生菜。“我们26位沈阳农大、天津农大毕业生组建的"新菜农",与加拿大海卓尚公司同步合作,每天观察叶型、颜色、厚度,随时改变培养液的成份浓度,一年20茬,一茬重新调配一次培养液。”李德权介绍说。
目前,陆家德丰浮板菜成为中国浮板菜生产第一基地,每天有800公斤销往香港市场,200公斤销往韩国。“随着工程的扩建,我们的规模将赶超日本、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水平。”李德权踌躇满志地说。
“技术移民”带来产业升级
金针菇长在袋装培养土上,被活体出卖,消费者随买随割。7月18日,大兴乡爱国村的爱国食用菌基地里,正把这种国内独有的“活体销售”金针菇,运往沈阳的各大超市。“我们申请了"销售活体"新型设计、产品外观的专利,"活体"金针菇每天最大产量销售多达6000多袋。”爱国村里的“专利蘑菇”,是杨克斌这位由外地归来的“技术移民”在吸取了南北方养植蘑菇的经验后自主研发出来的。于洪区通过15万元工厂化投资基金,以及优厚的土地政策,吸引并推进杨克斌的富硒金针菇反季栽培项目。金针菇的废料,可以种养香菇、鸡腿菇等品种。杨克斌的生产链被重庆的“技术移民”看中,正在洽谈发展3000亩地的食用菌大棚。
7月18日,在于洪街道的红旗村里,高科技农业园区已经形成了1600亩的“农业地产”,一些大棚3500-4000元向外出租。负责人樊玉清说,“这里的荷兰彩椒、北冬虫夏草这些高科技品种已形成规模,但苦于资金技术的瓶颈,"技术移民"解决了这个问题”。如今浙江、广东等地的“技术移民”,已经包种了60多栋大棚。
今年,于洪区外来的农业“技术移民”多达1800多人,对当地高端农业有了巨大的拉升作用。
传统农业成为“现代工厂”
传统的养牛场里总是人来人往,忙忙碌碌,7月18日,记者在平罗镇青堆子村的柳条湖奶牛基地发现,这个占地达400多亩、投资5500多万元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基地“冷冷清清”。
“我们的现代化设备,减少30多位工作人员,不仅减少了费用,更从根本上减少了牛得疾病的几率。”负责人徐伟英说。据介绍,牛吃的草料采用TMR喷料车,牛可以自动到舌头形状的“饮水机”里喝水,可以到自动感应喷头下面洗澡,一套奶牛识别器更体现出“牛性化”:奶牛只要在它面前走过,电脑屏幕上立刻会显出示这头牛的健康指标、是否符合榨乳条件、产奶量多少等数据。
三年来,于洪区共投入农业科技创新资金1300万元,用于各类高端农业项目。
通讯员贾宏峰本报记者傅淞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