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苏荣在吉林参加活动时,提出“新吉林现象”的概念,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新吉林现象”备受关注
■记者 常旭/报道
本报讯 振兴战略实施三年半以来,我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前所谓的“东北现象”已经离吉林远去。
四个核心竞争力诠释
“新吉林现象”
什么是“新吉林”?从数字上看,我省GDP增速,由2005年的12%发展到2006年的15%,今年上半年,我省GDP增速达到17.3%,创历年新高。在重点问题突破上,吉林也可谓是大刀阔斧,成效显著,从国企改制的迅速推进完成、重大项目突破、对县域放权、棚户区改造,在这些努力下塑造了一个“新吉林”。
那么“新吉林现象”有哪些可以总结的?昨天,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处处长刘庶明总结为:“新吉林现象”打造了四个核心竞争力,即:重塑活力、提高动力、激活生产力、强化领导力。
给国企卸包袱
重塑企业活力
“国企多、包袱重是典型的东北现象,国有、民营、三资都缺乏活力,我省用一年时间基本完成816户国有工业企业改制任务。”刘庶明介绍,这个举措使搞生产的重塑了活力,让吉林省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加大投资
提高发展动力
“三驾马车”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而就我省而言,造就“新吉林”的推动力是投资,吉林省原来投资很弱,经济增长差。为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我省大力实施对外开放,举办大型展会,省领导带头赴省外招商,这一系列的动作,带来了几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几个大跨越。
原来吉林强调建设五大基地,但五大基地覆盖的地区,集中在长春、吉林、松原和通化,相对来说,视线比较狭窄。“近两年来,我省铺开更广大产业布局,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要多管齐下,还要放手发展一切可以发展的产业。全方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活所有生产力。”刘庶明介绍,不仅如此,为改变县域经济缺少活力的状态,我省向县域放权876项,把省、市、县、乡、村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
实践证明,我省的重大战略设计是对的,抓住经济总量小的主要矛盾,抢抓振兴机遇,让吉林经济发展越快越好。每年抓一个重点工作,三年完成。所有决策、战略、思想都十分“对头”,领导力的强化也成就了一个“新吉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