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随时知道员工在哪 长沙惊现“帮忙查岗”
这年头,帮什么忙的都有。
长沙有一家软件公司居然可以帮助企业“查员工的岗”,确切地说,就是让雇主随时了解到外出员工所处的位置。
更重要的是,提供这种服务的公司收费并不贵,每天根据查岗的次数,一个月最低仅收40元,也就是说,花0.2元左右就可以获得一次“汇报”。
网上冒出“查岗公司”
昨日,记者在某知名网站上阅读新闻,点开“别骗我,我知道你的具体位置”的新闻时,却直接链接到一个名叫“企业雷达”的网页上。
这个产品网站直白地说,能帮助企业查询在外员工的准确位置,除此之外,还能自动生成“详细的查位记录”,用户可以随时查看“当前位置记录”和“历史位置记录”等。通过网站上的介绍,记者了解到“企业雷达”主要利用手机信号,获取用户的具体位置,误差在50米到100米之间。
事实上,企业雷达的收费并不贵。如果是包月查询,每天“汇报”24次,一个月仅收150元;每天汇报3次,一个月仅收40元。也就是说,花0.2元左右就可以获得一次“汇报”。如果是即时查询,该网站上明码标价“每次2元”。
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产品?是哪一家公司在运营?湖南哪些公司正在使用这种产品?带着疑问,记者展开了采访。
“查岗公司”就在长沙
通过网页留下的联系方式,记者找到了提供“企业雷达”服务的公司———湖南山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水科技)。资料显示,山水科技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以软件开发、短信增值业务为核心的民营企业,“是通过湖南省信息产业厅认定的软件企业,是湖南省通信管理局批准的电信增值业务提供商。”
“现在的老板根本不清楚,花了钱雇用的员工在干什么。”山水科技负责人陈琦谈到了将这款产品引入湖南市场的原因:“现在,一些员工到处兼职,同时成为三四个公司的业务员,事实上却只拿底薪不跑业务。”
虽然陈琦不愿意透露我省哪些企业已经开通了企业雷达服务,但他表示,“产品刚刚上线,就有很多人前来询问。”
如果一些人利用该技术非法“监控”他人呢?
陈琦透露,企业雷达只对企业用户开通,申请开通这一业务的企业,必然提供真实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法人代表证明等。山水科技在为企业开通雷达服务之前将核实所有资料,除此之外,还要签署用户协议,如果用于非法“监控”将承担法律责任。
“一般只开通8小时查岗,特殊行业可以延长到12小时。”陈琦说,并不是随时都可以查询到员工的位置,仅提供工作时间内的查岗服务。
也是利用手机信号定位?
事实上,2个月前湖南一家公司曾经开通过手机定位业务。任何人发送一个手机号码到指定的平台,就可以获取该号码机主的具体位置。
这个公司提供的服务,因为没有主动告知被查询机主而道歉,甚至引发了普通市民对于隐私权的讨论。
“我们这项业务,并不对普通市民开放,我们同时要求开通企业雷达的公司在事前告知员工。”陈琦纠正说,员工查岗只是企业雷达很小的一项服务,这一技术将更广泛的面向物流、航运、直销、维修等行业。
如果一家物流公司开通企业雷达服务,公司的主管就可以准确的知道车辆达到的实际位置,便于掌握公司车辆的具体情况。陈琦还说,现在是空调安装的旺季,很多家电企业的安装工,都是一大早就带了很多安装单出去。在这一过程中,公司并不知道安装工已经安装到了哪一户。如果开通了企业雷达,公司也能详细的掌握每一个安装工的动向,便于统一调配资源。
根据记者查阅的资料显示,不少外资企业已经很普遍的使用“员工查岗”业务了,如可口可乐、摩托罗拉等公司。
新技术挑战“企业伦理”
这样的产品让很多普通员工“没有安全感”,是否侵犯了员工的隐私权呢?
湖南崇民律师事务所熊庆云律师认为,如果只在工作时间内,了解外出员工的具体位置,并不侵犯员工的隐私权。如果企业应用这种新技术,来“监控”员工工作时间之外的生活,就涉嫌违法了。
某私企老板有些极端地说,如果老板支付了工资,员工离岗,是一种骗取工资的行为,是否构成欺诈呢?老板是否有权力了解员工上班时间真正的去向?哪些按照公司规定工作的好员工,并不会因为企业雷达受到伤害,相反通过这项技术,企业还能够发现他们、奖励他们。
“现在很多老板只要目标,不对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由过程失控导致目标无法完成。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企业雷达是一个好产品。”省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尹向东说,“用好了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优化管理流程,使公司的评估体系更加公正。当然,要告知员工,让他们理解这一新的技术,如果没有协调好,可能使员工产生反感。”
当记者问及员工隐私与老板权力的关系时,陈琦说:“这属于企业伦理的范畴,员工不是企业的财富,好员工才是。在工作时间之内以隐私为由逃避考核的员工肯定不是好员工。当然,以考核为由在工作时间之外窥探员工隐私的老板更是违法的老板。企业雷达是一块试金石,通过它可以发现好员工;同时,它又是一块磨刀石,可以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水平。”
记者查阅了《劳动法》,几乎都是关于劳动者工作环境和工作时间的规定,没有关于劳动者隐私权的描述,看来,新技术有可能引发“企业伦理”的新课题。
(作者:鲁军 石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