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济南7月18日的一场突发特大暴雨,夺走了25人的生命,失踪4人,受伤171人(据新华社7月19日报道)。暴雨中、暴雨后的济南,到处有受困的身影和车辆,有警察的指挥和帮扶,有令人感动的路人自救和互助,还有被大雨冲倒的围墙、损毁的路面等。
如果是在山区、在农村,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地质灾害发生、缺乏应急救助等,或许会造成这样大的损失。但这是一个北方的省会城市,造成这样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让许多人感到震惊。
有关部门对此做出解释,认为“降雨过于集中、排水不畅是造成严重灾情的主要原因。”这样的解释有一定道理,但似乎不是问题的全部。我们有必要追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排水不畅”,又如何造成如此严重的损失。有关部门应在类似的追问中认真查找原因,进行必要的反思,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增强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避免此类悲剧再次发生。
排水不畅,固然与济南地势南高北低,雨水容易进入市区有关;与市区十多座立交桥都建在低洼地带,容易形成积水有关;与降雨过于集中有关。但人们禁不住还要问排水不畅的背后掩盖了什么。事实上,大雨大涝,小雨小淹,排水不畅是济南的老问题,长期以来让济南市民备受困扰。然而这些问题都在当地媒体对雨中人们互助帮扶的乐观、正面报道中被忽视了。人们也许会感到不解:那么多部门,搞了这么多年基础设施建设,为什么几十年来却连排水不畅问题都解决不好,以至于到如今人们竟要为此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由此不能不论及济南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应该看到,济南城市建设近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总体而言,济南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并不高,规划滞后,建设杂乱,监管乏力,缺乏长远眼光和现代视野,因此屡屡受人诟病。历史上曾有过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美景的消失,近年来济南近千万平米“野楼盘”的出现,都是有力的明证。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此次暴雨酿成灾难,非一日之弊,而是历史的积久欠账。
城市的应急管理也有待加强。这次暴雨始于五点多钟刚刚下班的时间,持续两三个小时。让人遗憾的是,除了一部分警察在路上疏导和救助外,几乎看不到其他有关部门的动作和身影。当时很多人只把它当作平常的一次暴雨及由此造成的交通瘫痪等,根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不要说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和快速反应系统。再好的设备都要由人来操控,再好的制度都要由人来执行。不是说经历一次非典我们的应急水平就一定提高了,不是说各级政府成立了应急办公室就意味着应急机制完善了。事实证明,应急工作在我们国家任重而道远。
还有市民的防灾自救意识教育,在我们国家也明显落后。一位在某市红十字会从事急救工作的工作人员,在阅读了当地报纸的详细报道后,很沉重地告诉笔者:如果市民具备一些急救常识,如果市民具备防灾自救常识,其中一些遇难者是可能挽回生命的。多年来,尽管很多专家一直呼吁在中小学开展防灾自救教育课程,在国民中开展防灾教育和演练,可是迟迟没有实施,致使国民普遍缺乏防灾教育和自救意识,这就很难把灾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建设部一位领导曾打过一个比方:一窝蜂群,蜜蜂的数量成千上万只,集中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并不影响其生存繁殖,因为蜜蜂分泌出来的蜂胶具有抗菌、抗病毒的功能。这启示人们,只有将防灾意识贯彻到城市全部的规划、建设和制度中,城市机体才能保持健康和活力。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灾害性天气会越来越多,这对城乡减灾防灾能力是个严峻考验。城市只有具备科学的规划、建设,完善应急处理机制,防灾减灾才能做到未雨绸缪。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还不高,常常是重视形式,忽视细节;偏重地上形象,忽视地下管网;领导拍脑袋决策多,采纳专家意见少;硬件还不硬,软件还太软。如此种种,严重影响了我们的防灾减灾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7·18”大暴雨发生后,山东省紧急动员各地排查城市防汛隐患,落实防汛责任制。
每一次灾害,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考验和提醒;每一次经验和教训,都值得总结和记取。不独济南,其他城市皆然。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