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乞讨团
“包围”东方红广场?
陇西县分管县长表示马上协同相关单位明日来兰调查解决
本报记者 徐锦涛 姜波 为您报道 3天前,在兰州市东方红广场等公共场所,猛然增加了一群陌生的面孔,这些以乞讨为业的群体,在人群中搜索能给他们大方施舍的目标。
这几天本报不断接到报料称,在兰州市的部分公共场所,出现一个特殊的乞讨群体,他们的年龄结构多在60岁左右,而且以女性为主。从衣着打扮看,倒像是从农村来的,她们要么头戴草帽,手提布袋,要么背着行囊向晨练的老年人伸手行乞,为了不影响公共场所秩序,保安将其迅速驱散。依照报料人提供的信息,记者先后来到东方红广场和五泉下广场等地核实,保安的回答是,近3日来,的确出现了近20人的乞讨群体,这些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尚不清楚。记者走访发现,这个乞讨群体有五大相似之处,据知情者讲,这极有可能是一个专业的“乞讨团”。
“乞讨团”特点
团体人员构成一致
行乞时间具有规律性
目标人群较为固定
行乞方式相仿
行乞地点集中
该乞讨团成员多为年龄在60岁左右的老年妇女,她们大多具有头发花白,衣衫褴褛,行动迟缓等共同特征,并且操着相同的口音。
该乞讨团通常在晨练时聚集在东方红广场健身处进行有规模的集体行乞。晨练散场之后,再分散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各谋“生路”,待到傍晚后又重新聚集,伴着日落结束她们一天“忙碌”的乞讨生活。
这些专业乞讨人员通常把目标锁定在老人,妇女,学生等容易受其“悲惨遭遇”感动而又防范意识较弱的群体,偶尔才匆匆地向警惕性较强的男士乞讨。
该乞讨团的老太太在行乞时都称自己的家乡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已经没口粮了,难以生存,迫不得已才到大城市来讨口饭吃。她们在说明自己的苦衷后,就进行反复的哭诉。然后,苦苦相随,穷追不舍。在某个地点行乞完毕后,她们便又转换场所,流动性较强。
记者跟踪发现,她们的行乞活动集中分布在西关、南关, 火车站,东方红广场等人口密集的繁华地段,对兰州地形及乘车路线较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