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青岛7月23日电(记者刘畅董学清)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司长顾玉才日前对记者透露,包括中国内海、内河及内湖的水下文物普查已作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的一个专项在全国启动。这将是我国首次对水下文物资源进行全国性普查。
记者从日前在青岛召开的2007年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上了解到,目前,广东、海南、福建、浙江、山东、辽宁等许多省份已展开了沿海水下文物的调查工作。同时,随着大运河保护工程的开展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一些沿河省份也开始展开内河水下文物的调查。
我国拥有1.8万多公里长的海岸线,12.3万公里的内河航运里程,以及两万多个天然湖泊,历史上留下了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
此次全国水下文物普查,文物部门将会同海军以及海洋、国土资源、科技、石油勘探等部门开展多学科合作,不仅确定水下遗址的位置,还将根据其价值公布为水下文物保护单位和水下文物保护区。文物部门还将在此基础上开展水下文物抢救保护工作。
在暴利的驱动下,目前部分沿海地区及内河、内湖的水下文物遭到了盗捞和哄抢,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考验。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就已陆续在福建、广东沿海及西沙群岛附近海域开始了水下文物调查,发现了100余处水下文物遗址线索。
今年5月,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对位于远海的西沙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与此同时还分别对华光礁、玉琢礁、北礁等海域进行了水下考古调查,新发现沉船遗址10处。
“去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位于西沙群岛的北礁沉船成为我国第一个水下"国保"。”顾玉才说。
顾玉才表示,目前对于水下沉船遗址的保护有三种方式:整体打捞沉船、抢救性打捞沉船中的可移动文物,以及完全不惊扰的原址保护。
水下考古对人员和技术有着特殊要求。据介绍,目前我国已将声呐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及地理信息系统等运用于水下文物的调查和考古中。
左图为今年5月考古人员在西沙海域进行发掘。
中新社发(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