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上午,由鸠江区清水街道至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的228路公交车开通,结束了清水没有公交班线的历史。清水是去年3月份行政区划调整后才成为芜湖市区的一部分,当地不少居民坐上公交车后感慨,虽然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后他们已经由农民转变为市民,但公交车不开通,就感觉自己仍然被排斥在城市生活圈之外,如今坐上崭新的公交车,他们才感觉自己真正成为“城里人”。
由此可见,就算一纸户籍能改变农民的身份,城乡的差距还是使农民难以产生变身市民的心理认同。
事实上,市委、市政府早在几年前就充分意识到,一个城市如果始终保持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城乡差距非常大,那么落后的乡镇就会成为“短板”,使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几年来,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城市化步伐的同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成为芜湖人孜孜以求的目标。
组团式发展实现城乡双赢
统筹城乡发展,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实际上却是城市和农村的双赢。去年,我市实施了行政区划调整,从市域3317平方公里整体出发,科学调整城乡空间布局,形成了1个中心城市(市区)、3个副中心城市(县城),以及14个中心镇的格局。“1+3+14>18”就是指通过组团式布局,使城市各要素在城市每个组团处于最佳状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由此极大地提升城市在区域竞争中的竞争力。
这种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的好处十分明显:一方面,它可以为城市扩大发展空间。区划调整以前,市区只有200多平方公里,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拥挤,工业的发展受到了空间的限制。例如,原先的重型机床厂,年销售收入总在两三千万元左右徘徊,厂区的规模与建设也受到限制。现在该厂搬到芜湖县去以后,放开手脚谋发展,去年销售收入一下超过3个亿,仅税收一项就超过了当年的销售收入。以前,全市的工业基本上都集中在镜湖区,现在已逐渐向外迁移,以后的镜湖区将只有三产,工业会逐渐移到三县,实现“退二进三”,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另一方面,各县区经济根据各自的特点,实现错位竞争,得到了共同发展的机会。目前,各县区已经从不同的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出发,分别规划建设了高新技术、绿色食品、机械加工、旅游商品、纺织服装等各具产业特色的省级开发区。去年,我市县区工业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芜湖、繁昌、南陵三县工业增速平均达到48%。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9%上升到2006年的16%,增加了7个百分点。鸠江、三山、镜湖、弋江四区工业增速平均达到25.6%。芜湖县、南陵县经济快速发展,双双列入全省十强县。芜湖县恒升机床、南陵县顺荣汽配、南陵县金牛变压器、繁昌县孙村服装产业园等一批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县区工业已经成为我市未来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下一步,各县区还将继续围绕特色产业,提高产业集聚度,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为达到“1+3+14>18”的效果,市政府以城市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大力推进和完善城乡路网及供水、供电、供气、公交、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并且将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覆盖。今年,我市将加快城市东扩建设步伐,加速东区道路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商务文化中心,实施神山公园环境整治。加快城区主干路网建设步伐,加速滨江公园工程建设,建成三环路中段、扁担河大桥,拓宽改造弋江路,推进赤铸山东路、东四大道延伸段、经六路、纬三路、纬四路、沿河路、神山东路、神山南路等主要道路建设。加快铜南宣高速、芜雁高速、芜申运河等重点工程建设。同时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公交客运站场建设,新建、改造道路同步规划建设农村公交停靠站点,开通城乡客运公交;通过路网建设,实现市到县、县到乡镇30分钟相连,市属县城之间40分钟相连,县城和县城工业园区与高速公路或国省道15分钟相连;把水、电、气逐步地送进乡村,让农民在村镇也能享受到城里人的生活,引导农民走出田间地头,一步步走进城镇。
打造城乡一体化优势 迎来新农村建设的春天
俗话说,小菜园子只能培养小农,没有工业化、城市化,农民是富不起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就是要让更多的农民离开土地。所以,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只有这样,农业才真正有可能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近年来,我市一方面加大农民转移力度,把大批农民吸引到市区就业,建立了像南瑞这样的大规模安置小区,使他们尽量定居下来,成为城市居民。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县区经济,加快推进乡镇特色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只有农民富裕以后,经济实力和购买力都得到提高,才有可能把内需拉动起来,把我们的市场培育起来,进而带动整个市域的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要用工业带动农业,用工业理念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各县区都利用各自开发区做大做强产业,因地制宜建设特色产业集中区,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形成农村特色块状经济;一些县城和有条件的中心镇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注重业态转换和结构的升级。同时,各县区还立足自己的特色资源禀赋,针对中心城市大市场的有效需求,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示范、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培育壮大优质稻米、生态良种畜禽、名特优新水产、高档苗木花卉、绿色蔬菜与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芜湖县正重点发展优质稻米、苗木、水产等农业主导产业;南陵县重点发展优质稻米、食用菌、中药材等农业主导产业;繁昌县重点发展畜禽、经果林等农业主导产业;鸠江、弋江区重点发展苗木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三山区重点发展绿色蔬菜、水产等农业主导产业。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政府也致力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使农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今年,我市将继续推进芜南路拓宽改造和南陵供水工程,完成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建设;加快县城防洪、万亩以上圩口堤防达标、大型泵站改造项目建设进度,实施一批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与此同时,农村基层工作机制也在不断完善,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和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引导、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也得到重视。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和技能培训,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市场意识、法制意识、民主意识和现代文明生活意识,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当组团式发展真正产生“1+3+14>18”的效应,使城乡发展实现统筹规划、优势互补时,市民与农民的身份区分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和谐社会亦将为之不远。(徐春芳)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