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博
“部落格(BLOG,博客),亲爱的(朋友)们,(我)要离开一段时间了……”
这是一个叫“薇薇”的网友7月19日晚九点15分在自己博客的留言。他(她)说:“炎炎夏日,无心消暑,告别大家一段时间。
过几天,我和导师的几个同学作为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秦岭青年使者"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秦岭太白山,会有一段时间更新不了博客了,嘿嘿,现在有点兴奋。”
其实,“无心消暑”、要做“秦岭青年使者”的不只是“薇薇”和他(她)的同学,此次一同出征的“秦岭青年使者”共有200人,将奔赴大熊猫栖息地19个社区开展为期14天的技术服务。而像他(她)们一样利用暑期开展“三下乡”的陕西学子则有10万多人。
为此,7月20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安理工大学等在陕9所高校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行了“WWF秦岭青年使者暨陕西省大中专学生青年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
陕西秦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自然保护区。近年来,随着大熊猫保护区的相继建立以及保护力度的加大,社区居民采药、放牧、伐木等直接依赖自然资源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受到制约,居民偷伐、偷猎现象时有发生。自然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也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改变秦岭社区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秦岭社区经济科学发展,成为缓解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选择。
“秦岭青年使者”活动目的是强化秦岭保护区、社区以及高校之间的合作联系,通过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实现大学农业科技成果在社区转化,服务秦岭生态保护,发展社区绿色经济,促进科研人才的培养和锻炼。
世界自然基金会此次出资25万元资助他们开展秦岭周边社区经济摸底调查,养蜂、中草药种植、沼气等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环境保护和有关科技知识宣传,对WWF在秦岭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开展教育发展专项调研和支教活动,帮助社区发展高效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社区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秦岭青年使者”活动工作区域覆盖陕西佛坪、周至、太白山、盘龙等18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和厚畛子镇的社区。
去年暑假,世界自然基金会曾出资27万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了200多名博士、专家和学生深入秦岭20个保护区周边近100个自然村,走访农户3100余户,发放并回收经济状况调查问卷2000份,开展农业科技培训160余场,帮助建立农民特色产业协会3个,解决农林实际困难800多个,形成经济发展项目建议书64份。其中10个二期小额基金项目获得批准,并投入实施,对社区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据了解,陕西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贯彻科学发展观、服务农村促和谐”为主题,全省10万多名大学生将奔赴各地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报西安7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