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城乡协调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建瓴
农民转变为市民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化进程所推动的。转型是否成功而且稳定可持续,取决于两个方面的转变:第一,生产方式的转变;第二,生活方式的转变。其中,生产方式的转变决定了生活方式的转变,它是农民转变为市民过程中最为基础性的问题。
生产方式转变的推动力首先来自于非农行业发展对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吸纳能力,其次是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组织结构的优化所导致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总体来讲可以说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推动。生活方式转变的推动力首先来自于生产方式改变后农民收入提高导致的变革冲动,其次则是城乡二元体制打破后公共产品供应体制的全面覆盖,这更多地涉及到对现有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所以,农民转变为市民这一过程包含了太多的内容,我们必须抓住其根本问题来设计实现这一转变的主要路径。
由于工业远高于农业的生产效率,工业化成为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跨越的一环。农民转型就是工业化进程中农业资源包括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向非农行业转移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农民生存依赖的生产方式从农业转向非农行业是农民转为市民的最重要途径。理顺这一途径至少需要做好下列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制度创新消除农业资源要素向非农行业转移的障碍。比如农业资源的资产化,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大规模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等。简单说来,就是让农民可以利用其拥有的土地资源获取收益,从而使得农民的劳动力资源可以无所羁绊的转入非农行业。同时让耕地以外的土地资源也可以获得更高价值的利用。农民放不开土地,土地也就束缚了农民。
第二,解决工业及所有非农行业发展所需资源的可持续供应问题。其中包括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及足够的资金,使非农行业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以创造出足够的吸纳农业劳动力资源的能力。成都市近年来推进的“三个集中”工作,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过仍然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现行先试,敢破敢立,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未来发展探索新路。
第三,脚踏实地,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本地企业吸纳富余农业劳动力的能力。应当给予劳动密集型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我们很快就会体会到技术先进远比不上高就业率带来的实惠。当技术先进并不适合于我们西部的资源禀赋时,我们应当寻求更适合我们资源状况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未来10年150万人的就业开辟足够空间。实际上,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共同富裕比技术先进更重要。
第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150万农业劳动力走向非农行业就业的重要一环,实际上也是目前我国教育行业的软肋。既然我们已经预见到了有如此庞大的农业劳动力队伍走向非农行业,提升劳动力资源价值的职业教育投资应当提前准备。我们无法面对数目庞大的不能就业的新市民,因为那就意味着我们的失败。
“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促进150万农民转变为市民”。这对于地处西部的成都市来说,这是一个伟大而光荣的目标,同时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