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从中世纪开始,法国的博内就成为病人心中的天堂。在这里,城市即医院,医院即城市,小城被认为是“穷人的宫殿”。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乘车从巴黎出发,顺着向南延伸的A6高速公路,穿过以盛产葡萄酒闻名的勃艮第大区,很快就到了博内古城。
“最高的那个彩绘屋檐,就是医院。”前店后厂的酒坊里,老板娘亲切地告诉我博内医院博物馆就在前面。
13世纪,英法百年战争以后,博内地区四分之三的人没有任何生活来源,到处都是因饥荒与疾病而奄奄一息的穷苦百姓。勃艮第公爵的大法官尼古拉·罗兰和妻子德莎琳决定创办一所“穷人的救济院”,于是把盐场和葡萄园的收入全部捐出,并从法国各地招募艺术家和工匠来修建救济院。
虽然修建医院的初衷是救助穷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房屋的简陋。恰恰相反,怀有浓烈基督教信仰的罗兰法官将这里修建成中世纪法国最漂亮的哥特式建筑,而且以自己的积蓄和社会关系募集了大量珍贵的绘画、雕塑和挂毯。
“《带项链的耶稣》是15世纪的木雕作品,将它放置在医院大厅的正上方,是为了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上帝的宽容与恩赐。”医院的义务导游克里斯蒂还是一名高中生,但是他的脸上洋溢着身为博内人的自豪。
我留意着排列在大厅两侧的30张病床,每张病床前都放有为不同病人准备的锡制碗碟,而不是当时普遍使用的廉价木器,可见罗兰大法官身为一方父母官,对治下百姓的爱护。
“在博内医院,设有法国当时最先进的手术室。”克里斯蒂把我引进写着“圣尼古拉厅”的房间里。“手术室?外科手术吗?”我惊讶于700年前的医生已经掌握了外科手术的技巧。
在整个大厅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一座稻草模型。这是18世纪一位病人亲手制作的微缩医院模型。编制的精密程度让人联想到在当时的环境下制作这样细致的工艺品需要克服多少困难。有些稻草上仍然残留着淡淡的血迹。这一切,都是病人对医院和医生由衷的感谢。
博内医院不仅是医生们尽职的地方,整个博内地区都在支持这座救治身体与心灵的圣殿。从1828年开始,博内面包商行会免费提供面包,整个地区的老百姓都帮助医院采药。医院已经深深融入了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