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坪小学的学生放学后,从桥上走过。
汪志球 摄
垒上最后一块石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地坪风雨桥修复工程6月21日正式完工。
“回来了,咱侗家人的风雨桥又回来了。”凝望风雨桥,86岁的地坪乡上寨村老人李荫贤喃喃自语。这位50年如一日、不计报酬守护风雨桥的老人,是侗寨最有威望的老人。
侗族大歌、鼓楼、风雨桥,合称侗家三宝。地坪风雨桥据说是当今中国最大、造型最美的一座,有120多年历史。
然而,2004年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无情地带走了让侗家人骄傲的地坪风雨桥。
“桥是新修复的,但有73%的构件是老风雨桥的,知道是怎么来的吗?”老人动情地讲起了那段侗寨人用绳拉、用手推、用肩扛,“抢”回风雨桥的故事。
痛失百年风雨桥
地坪风雨桥横亘在南江河上,连接地坪乡上寨村和下寨村。
2004年7月18日至20日上午,地坪乡境内以及南江河流域连降大到暴雨,一场百年不遇的山洪正悄悄向地坪乡汇集,地坪风雨桥危在旦夕。
9时,眼瞅着连绵的暴雨和不断上涨的河水,上下两寨村民坐不住了,“风雨桥是咱侗家人祖辈传下来的宝,绝不能毁在咱们这代人手中。”原地坪乡乡长甘仕杰一声呼喊,全寨出动,500多村民,找来铁丝、钢绳、抓钩,凡是能用的东西,都拿出来,想尽一切办法捆绑、加固、牵引风雨桥。
时间一点一滴过去,风雨桥越来越危险,11时左右,桥墩被淹;11时45分,洪水漫过风雨桥桥面,整个桥身陷于洪水之中,寨中有些妇女甚至开始跪在岸边向上天烧香祈祷,而此时,通往地坪的交通、电力、通信全部中断,风雨桥和地坪人在和洪水作最后的抗争。
12时25分,桥右侧石墩突然塌陷,瞬间一声巨响,风雨桥桥体陷入洪流,“嘣嘣”几声,所有加固桥体用的铁丝、钢绳骤断,风雨桥全部陷入洪流之中……
跳入洪水抢构件
南江河两岸一片肃静,眼睁睁地看着朝夕相伴的风雨桥消失在眼前,500多名侗族群众一时呆住了。
“我的桥啊,守了一辈子啊,不能就这样没了啊。”还没说完,李荫贤老人晕倒在岸边。
“快!快把铁丝绑着的柱子拉上岸,抢回一根是一根,绝不能让风雨桥构件都冲走。”时任下寨村村支书的粟朝辉大喊一声,不顾一切跳入激流,冲向风雨桥大梁构件。
刹那间,上百名干部群众来不及脱衣服,不顾一切跃入浪涛滚滚的南江河。站在岸边的老老少少,死死拽着拴大梁的钢绳,河里的寨民,围着大梁,顶着洪水,奋力游,使劲推。
奋战一个多小时,寨民们终于抢回了一根长22米、重2000多斤的大梁,91岁的杨柳生老人说,“这根大梁是用上千年的老杉树做的,是顶梁柱。”
打捞一直持续到傍晚,又抢回8根8米长的短木梁和38件其他构件,绝大部分构件被洪水带走进入广西境内。天色已晚,瞅着恢复平静的南江河,许多村民久久不肯离去……
肩挑背扛寻回“桥”
侗乡人并没有就此放弃。
2004年7月21日,天刚蒙蒙亮,乡长甘仕杰就带领着搜寻小组的8名村民,带上烧熟的糯米,沿着南江河岸,开始了搜寻。
原黎平县副县长张先明和小组人员商议,分头入户调查登记构件。经过五天五夜的搜寻,行程50多公里,走访280户农户,登记到构件54件。
300多村民也放下地里的农活和灾后的生产恢复,带上干粮,深入到广西三江县富禄、洋溪、良口三个乡,自发参与到搜寻工作和搬运工作。
7月27日,天刚蒙蒙亮,村民代仕英背上一袋糯米干粮,拿上一根扁担和钢绳,和五位精壮村民组成一个小组,出发到离寨子有30多公里的广西拉风雨桥大梁。由于大梁被水泡了好多天,一根有3000多斤重,只能在水里拖着走,就这样,顶着烈日,代仕英和村民们在水浅处下到河里推、拉,在水深处,轮换在水里游着推和在岸上拉,干粮全浸了水,手全磨破了皮,脚全起了水疱,代仕英和村民们咬牙挺着,终于在晚上11时多把大梁拖回寨子,回到岸上,几个人足足躺了半小时,没力气爬起来。
接下来的20多天里,上下两寨村民们顶着烈日与繁星,像蚂蚁搬家一样,把30余根重达数千斤的大梁和其他构件,沿河数十里,用绳拉、手推、肩扛,搬到原址。
“有了这些构件才有了今天重修的风雨桥,这是咱侗家人的魂,也是国家的宝啊!”李荫贤老人欣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