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吞噬民勤古长城
专家认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十几年后这些遗迹将荡然无存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历史上的民勤是水草丰腴的泽国绿洲,然而,这样的风景已经被严酷的现实无情地变成了昨天的记忆。
民勤长城
古代绿洲辉煌的保护神
7月23日,记者从武威出发,穿过正在收割的麦田和垂柳依依的红崖山水库,眼前的景色在炎炎烈日下逐渐失去了它的妩媚,变成了大片大片的沙丘。徒步走进浩瀚的大漠,一阵阵热风夹杂着沙尘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来到沙漠深处的一个即将被沙漠掩埋的土围子前,民勤县博物馆馆长王福明说,这是汉代留下来的一个兵寨,长城遗址离兵寨有二三十米。民勤境内原来有长城遗址220公里,包括汉长城和明长城,现在大都已被沙漠包围,即将被完全吞噬。
据著名长城学研究专家李并成介绍,穿越今民勤县境的汉长城沿洪水河东岸进入武威境内后,顺石羊河东岸穿行,经由民勤县城东南苏武山、县东夹河乡、县北大滩乡、泉山镇西、红沙梁乡西北三角城,折而南行,经西沙窝连城、古城一线以西,至大坝乡文一古城西1.5公里处,与明长城会合;然后汉、明长城重合一体,西经勤锋农场,复折而向南,经民勤沙生植物园、薛百乡长城村、宋和村,越黑山头折向西南,经重兴乡西、羊圈墩、马棚绝墩、牛毛墩、沙井子村北,进入永昌县界。有关专家介绍,今日沙浪滚滚的西沙窝在新石器时代以至汉唐时期乃是一片繁荣的绿洲,汉武威县、宣威县,唐武威县、白亭军,明威戍等军政建置即设于这片古绿洲上。
风沙吞噬
保护不周长城将不复存在
有关研究人员介绍,在民勤境内的长城遗址中,三角城汉代城障遗址位于西沙窝北端,南距连城遗址9公里,东南距红沙梁乡也是9公里。整座城池筑于一座高8.5米的土台上,台之东北部倾塌,使城垣看下去略呈三角形,当地因名之“三角城”。《汉书·赵充国传》记载:“武威县、张掖日勒皆当北塞,有通谷水草。”“塞”即指以长城为主体的防御设施,三角城正是武威北塞上的重要城障,其地位的重要相当于古居延绿洲前缘的遮虏障。此外,民勤长城的重要遗址还有位于民勤县西部昌宁乡陶湾村东北约5公里的四方墩汉燧;位于昌宁乡政府北略偏东约7.5公里的沙岗墩汉燧;位于县城东南苏武山上的野鸽子墩。其它汉燧诸如芨芨井墩、红茨墩、庙墙石墩、连城墩、文一西塔墩、银墩、黑水墩、梧桐墩等,皆具有汉燧的构筑形制并散落有汉代的遗物。如今,除四方墩到梭梭井墩、小井子到井泉河、芨芨井墩至三角城等处依稀可辨外,其余均已坍塌或被流沙壅压。
有关长城研究专家不无担忧地说:“今天民勤境内虽因两千多年来的风雨剥蚀、流沙壅压,加之人为破坏严重,汉长城塞垣大部毁坏,许多地段形迹不清,但仍有多处遗迹可觅。尽管这一带实地已难以找到汉塞遗迹,但在大比例尺航空照片上则可以清楚地看到,仅在连城古城一线以西2-5公里处,就有一道残垣在沙丘中断续隐现,由东北伸向西南,残长十余公里,尤以古城西南一段最清晰。残垣虽大段被黄沙埋没,但在航片上其线形遗迹十分明显。如果现在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汉代烽燧的残留遗迹,再过十几年,这段长城将荡然无存。”文/图 本报记者 张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