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是好的,但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进一步发展,应该引起高度注意。近期宏观调控的重点是:努力控制经济增长速度,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扩大消费,减少贸易顺差,节能减排。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应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协调性和及时性,认真抓好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落实。同时,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宏观经济运行中长期或反复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
对当前经济运行形势的基本判断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强劲势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6768亿元。农业喜获丰收,夏粮连续4年增产;企业利润增长,财政收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商品市场活跃。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是好的,充分证明中央确定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及时的、必要的、正确的。但是,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进一步发展,向过热转变的表现更加明显,应该引起高度注意。
经济继续在高位运行,增长速度加快。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1.5%,加快0.5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分产业看,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最大的工业增长速度加快,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增速比去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高1.9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反弹趋势。今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4168亿元,同比增长25.9%,增速虽然比去年同期有所回落,但比一季度加快2.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6708亿元,同比增长26.7%,比一季度加快1.4个百分点。
货币信贷增长仍然偏快。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2.5万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新增贷款的80%,而且中长期贷款的比重较大,占全部贷款的50%以上。
外贸顺差问题更加突出。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9809亿美元,同比增长23.3%。其中,出口5467亿美元,增长27.6%;进口4342亿美元,增长18.2%。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125亿美元,同比上升83.1%。
价格总水平上升较快。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2%,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上涨2.7%,二季度上涨3.6%;分月份看,1月—6月分别上涨2.2%、2.7%、3.3%、3.0%、3.4%和4.4%,呈逐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生产资料价格、房地产价格、资产价格上涨幅度也较大,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近期宏观调控的目标与任务 从近几年和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的情况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势头仍很强劲,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压力还很大。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首要任务仍然是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
——努力控制经济增长速度。近几年GDP的增长速度一直比较快。2003年GDP增长率是10.0%,2004年—2006年分别比2003年上升了0.1、0.4和1.1个百分点,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年上半年达到11.5%,上升趋势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速度偏快,给经济结构调整、能源资源的合理开采利用和环境保护都带来了许多困难。因此,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下决心把经济增长速度控制住。今年最好能控制在11%以内,今后几年控制在9%左右。
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必须首先控制投资增长速度。当前,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0%。新一轮宏观调控前的2003年,全社会投资增长率是27.7%;2004年—2006年分别为26.6%、26.0%和24.0%,分别比2003年降低了1.1、1.7和3.7个百分点,虽然增长速度逐年有所降低,但仍在20%以上。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速出现反弹趋势。而且,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在逐年上升,2003年只有40.9%,2004年—2006年分别达到44.1%、48.3%和52.4%。从历史经验看,我国投资增速最好能控制在20%以下,投资占GDP的比重最好控制在40%以内。
——努力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在这次物价上涨过程中,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价格、房地产价格、资产价格上涨较为突出。为了保持价格水平基本稳定,应关注下面几个问题,并适时采取必要措施:一是密切关注消费价格、生产价格、资产价格等各类价格的走势,特别要重视粮食、猪肉等食品价格的上涨,扩大供给,加强监管。二是注意价格的结构性问题。当前资产价格上涨明显高于消费价格和生产价格上涨,存在着价格结构问题,因此需要注意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对消费价格和生产价格的扩散影响。三是采取必要手段,加强农业生产,进一步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建立价格调节基金、专项补贴基金,完善对农产品提供者和低收入困难群体的补贴政策。四是增加消费品进口。这有利于缓解消费价格上涨压力,并且有利于降低外贸顺差过大的压力。五是扩大商品房供给,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特别是商品住宅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大城市,应增加土地供给,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新建住房投入市场,同时加大中低价位、中小户型住房的供给。各级政府应使用政府掌握的资源,切实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足够的廉租房,并配合其他必要的经济和行政措施,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努力扩大消费。继续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农民工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深化城市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特别是完善城市医疗保险体制,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加快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的步伐,逐步在农村建立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解决农民工的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问题;加大对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投入,从各个方面减轻城乡居民的社会负担,为扩大居民消费创造条件。
——努力减少贸易顺差。贸易顺差过大是近两年才出现的新问题。2004年我国的贸易顺差只有320亿美元,而2005年和2006年分别达到1019亿美元和1775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18%和453%。今年上半年,贸易顺差又达到1125亿美元,比2005全年的顺差还要多。贸易顺差过大,不仅使贸易摩擦大量增加,资源环境更趋紧张,还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贸易顺差还会长期存在,关键是控制在合理规模之内,并为其使用寻找好的出路。
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很复杂,而贸易顺差过大加剧了银行系统的流动性过剩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应把减少贸易顺差和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结合起来抓。同时,应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进行结构性调整,改革汇率形成机制,调整引进外资政策,优化引进外资结构,逐步放开对外投资,深化财税等体制改革。只有这样,解决减少贸易顺差和流动性过剩问题才能见到明显成效。
——努力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排放。在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增长速度偏快的情况下,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许多困难,形势较为严峻。应控制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总量。努力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发展。在国内外市场需求拉动、资源要素及环境成本低估的推动下,高耗能产业过度发展,这消耗了我国宝贵的能源资源,污染了环境。应制订和完善节能降耗的技术标准,健全考核指标和考核体系,严格考核。同时,完善节能降耗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思路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财政政策应加大对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货币政策应稳中适度从紧。已经出台的防止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投资增长速度过高的各种政策和手段应继续贯彻落实,保持其连续性和稳定性,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整其力度。同时,认真研究解决当前已经十分突出的贸易顺差过大、银行系统流动性过剩、价格涨幅偏高等问题,并针对这几个问题适时出台一些新的调控措施。
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协调性和及时性。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不协调或着力相反,就会大大降低其有效性。当前,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不协调的现象还时有出现。比如,现行的出口退税政策是在我国经济低迷、出口乏力时期制定的,对增加出口曾起到好的作用,但也带来骗取出口退税、减少财政收入等负面影响。现在我国经济形势和进出口状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出口贸易的主要矛盾已变为贸易顺差过大,并引发大量贸易摩擦,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了银行流动性过剩。近两年,虽然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多次调整,但以微调为主,刺激大量出口的大政策没有改变,这与减少贸易顺差、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目标是相悖的。前不久,我国政府作出决定,从今年7月1日起,对2831项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进行调整,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这次调整幅度和调整面相对大些。今后,根据执行情况,还可以考虑进一步下调出口退税率。在控制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的问题上也存在类似情况。在一段时间内,只强调控制住房需求而忽视了扩大供给。事实上,房地产供需结构不匹配,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是导致房价上涨的重要因素。经济形势的变化往往是很快的,要求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针对变化了的形势及时作出反应。应从体制和机制等方面努力,以提高宏观调控的协调性和政策出台的及时性。
认真抓好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落实。一般来说,宏观调控政策是通过各个微观主体的积极响应而发生作用的。在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下,由于各级地方政府还控制着许多资源和不少国有企业,它们既是宏观调控对象,又是政策执行者,对宏观调控政策落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当说,多数地方政府能够顾全大局,对中央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有正确理解并认真贯彻落实。但也确有一些地方从本地区局部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对符合本地利益的宏观调控政策,贯彻落实的积极性就高一些;对不符合本地利益的宏观调控政策,则采取消极或抵制态度,损害了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实施。因此,应进一步提高各级地方政府对宏观调控重要性的认识,严肃纪律,规范其行为,使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把治标与治本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短期问题,通过不同组合的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就能有效解决;但对于宏观经济运行中长期或反复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如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调问题、行政性周期问题、“投资饥渴症”问题、一些微观主体的软预算约束问题等,仅仅依靠宏观调控政策的运用是很难起作用的。对这些深层次问题,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转变国有企业、国有银行的经营机制,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