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30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每年都会有大批中国艺术家背井离乡,远涉重洋,来到美国,追寻他们的美国梦。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美国梦都会变成玫瑰色的现实。六年前从辽宁省到纽约的原鲁迅美术学院老师董巨林在美国发展不顺利,生活拮据,日前因为交不出房租流落街头并且精神失常。
有如此悲惨经历的并不只是董巨林一人,据全球华人艺术家联盟主席姚继成估计,在美国发展的大陆艺术家里,大约有10%处在衣食无着的状态。
人数庞大难入主流 中国有五所老牌的正规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设在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设在辽宁沈阳的鲁迅美术学院以及广州美术学院。而近几年各地的师范大学几乎都设立了美术学院,每年培养的美术学生总数大增,其中到美国发展的人数十分庞大。姚继成15年前到美国,15年间光是他见过的大陆艺术家估计就有将近3000人。他发起成立的全球华人艺术家联盟,也有2000多名成员。
很多人来美国、尤其是纽约,最初动机是觉得纽约是世界艺术的中心,希望能在这里登上世界舞台,但是这谈何容易。
纽约本身已有一个非常庞大的艺术家群体,很多人戏言在曼哈顿街头扔三块砖头,其中有一块会砸到艺术家头上。竞争如此激烈,即使是对有本土优势的美国艺术家来说,要闯出一片天地也殊为不易,对外来者就更是艰难。纽约本地的艺术市场已经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相对来说又比较封闭的体系。多数中国艺术家和主流艺术界没有交往,无法进入这个体系。
有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油画家说,他十年前刚到美国时还雄心勃勃想发展一番,可是面对严丝合缝的纽约艺术市场却不知从何入门,有次经过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一时兴起主动跑去找馆长自荐作品,后来他才知道,这样的举动没有任何效果。
另一方面,西方对中国美术界了解较少,比如中国传统的国画,在美国的市场基本上就局限在华人社区。纽约新兴的艺术区切尔西(Chelsea)有数十家中小型画廊,为刚刚起步、尚不太知名的青年艺术家提供展出作品的空间,但是其中鲜少有中国艺术家的身影。
语言也是个问题,有句俗话说“艺术的语言是相通的”,可是艺术家的语言却是不相通的。许多人虽然具有很高的艺术天分,但是语言能力却不是很强,有些人刚来美国时甚至连一句完整的英文都不会讲。不懂英文,也就无法和主流艺术界对话,更无法进入他们的世界。
谋生艰辛放弃理想 艺术理想碰壁并不是生活唯一的、冷酷的一面,对于大多数艺术家来说,解决温饱问题很快成了当务之急。
大多数中国艺术家的谋生手段是在纽约街头,如时报广场、中央公园和大都会博物馆门口为游客画肖像。美国的街头艺术已有长达百年的历史,过去很少见到来自中国的艺术家,但现在这个行业却几乎被华人垄断。他们中一半是专业画家,很多人在中国都是教授、副教授,已小有成就。
姚继成说,全美国总共有4000多个shoppingmall,就好像几乎每个mall附近都会有中餐馆一样,到了圣诞节等重要节日,在大多数mall里都有中国来的艺术家在其中租赁门面画肖像。他假设,一个艺术家在两个mall里租店铺经营,保守估计全美国也有2000个中国艺术家,目前这个行业也已经相对饱和。
姚继成1993年从日本到美国,刚到纽约的时候,举目无亲,两个月都没有找到工作。后来经路人指点,他去中央公园给游人画像,从此开始了街头艺术家的创作生涯。画一幅肖像价格一般是100美元,收入相对国内来说还比较可观。经过15年奋斗,姚继成在美国站稳了脚跟,也有能力帮助别的艺术家,但是他说现在永远忘不了过去的艰辛。风吹日晒不说,还经常被警察欺负,在合法的时间、地点画肖像,却仍然遭到警察的无理取缔。姚继成说,他也记不清刚来美国时被警察抓了多少次,常常是刚被从监狱里放出来又去画,还要到学校里上研究生课程,十分艰辛。
但是,能够凭画像谋生,已经是极大的幸运,因为很多人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
纽约附近的赌场为了吸引客流量,会给每个搭乘赌场巴士的乘客发价值若干美元的筹码。许多华人艺术家迫于生计,就会特地去乘坐赌场巴士,拿到这些钱的筹码后再拿到赌场门口卖掉。赌场巴士来回一趟要三、四个小时,一天最多可以坐四趟,这样下来一个月就可以有一千多美元的收入。姚继成说,他看到好些人因为长期这样坐车,把脚都坐肿了。
还有很多人因为交不起房租,只好在廉价旅馆里租一个床位。为了节省开支,他们通常一天只吃两顿饭,除了含在床位费里的早餐之外,午餐和晚餐只吃其中的一顿。坚强乐观一点的人还好,有些性格比较脆弱的人,走投无路之下往往就精神抑郁成疾。
姚继成说,他看到的中国艺术家精神失常的例子并不在少数。
梦醒之后选择回国 即使对已经基本上在美国站稳脚跟的中国艺术家来说,也并不是毫无烦恼。最大的问题是创作灵感的枯竭。一位中国美术学院的毕业生说,在美国终日为生计奔波,生活又基本上局限在华人的小圈子里,和主流社会没有交流,他既不知道该画些什么,也没有动力去画,所以早就放弃了他曾经钟爱的油画。
姚继成说,已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美国发展不顺利之后选择回国。很多人在来了半年、一年之后就认清了现实。“现在是来了十个人,回去就有二十个,”他说。(金波)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