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维宁正在制作面塑 |
西安晚报报道 40多岁的张维宁住在庙后街社区市25中学家属院,十多年来她一直痴迷于人物面塑创作。一块原料只要放进她手里,匆匆数秒间,面条变“珍珠项链”,面片变成华丽的“飘带”。张维宁用双手创造出精美的面塑,更点缀着美好的生活。
最爱塑造女性形象
张维宁的家里面积不大,她两平方米的“工作室”就是一张写字台,依次摆着工具盘、材料盘和烘干箱。
由于从小打下的工笔绘画基础和对服饰、造型设计的热衷,张维宁起初制作面塑并没有什么困难。可渐渐地,她发现面塑表面不断断裂。“好好的作品没办法保存,这可咋办?”
四处找资料学习、请教面塑艺人……细心的张维宁很快找到了原料调配的技巧,做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如今一个10厘米高的人物,一两天就可以完工了。
书本里寻找创新灵感
“每道工序就跟穿衣服一样,一点一点来,耐着性子做。”首先用调制好的原料捏出人物整体外型,把捏好的耳朵、鼻子等部位逐个粘上去,再层层添加“衣服”,最后点缀头花、首饰等。她给记者现场演示制作“项链”,在玻璃台上搓一个2厘米长的“小面条”,再拿平常用的细梳子在面条上轻轻一按,短短几秒钟,一串“珍珠项链”就出炉了。
不同于路边常见的面塑作品,张维宁注重给人物赋予内涵。她翻阅大量古代文学书籍,凭借对人物的理解与想象,设计出服饰、神态。不断创新,使她的近千件作品中没有一件重样的。今年7月初,中国残疾人优秀民间艺术作品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举行,张维宁的作品《千手观音》引起了观众和媒体的关注,中国残联主席、北京奥组委执行主席邓朴方还来到展位前与她亲切交谈。说起那一刻,张维宁神情激动。
“下一步要做一组《杨门女将》,我正在构思设计呢。”她说,自己的理想就是办一次以女性形象为主题的面塑展,展现中国女性对美的追求,也让更多的人了解面塑艺术。文/图记者高雅实习生王晓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