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事记:内蒙古3所院校成为民族干部的摇篮
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内蒙古的民族解放运动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格局。为使内蒙古的民族解放运动走上正确的道路,中共中央派乌兰夫从延安回到内蒙古,领导民族自治运动。
内蒙古军政学院
1945年12月,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在张家口创办了内蒙古军政学院,联合会执委会主席乌兰夫任院长。学院下设行政部、军事部和中学部,分别培养党政干部、军事干部和文化程度较低的青年。学院实行公费待遇,食宿、书籍、文具、制服等均由学院供给,毕业后由自治运动联合会分配工作。学院行政部招收了设在张家口的原伪蒙疆兴蒙学院的40名学生和来自乌兰察布、巴彦塔拉、锡林郭勒、察哈尔、昭乌达5盟以及土默特旗的蒙古族青年入学。
1946年1月,军政学院正式开学。开设课程有社会科学、国际政治常识、蒙古语文、算术、音乐、美术等。经过学习,绝大多数学员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正确的了解,明确了“统一自治”、“平等自治”的正确道路。在这个充满革命激情的学院里,学员们茁壮成长。
1946年9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张家口,学院撤离。学员和工作人员跋涉1500多公里,于12月底到达林东,与先期转移到这里的内蒙古自治学院合并。内蒙古军政学院共开办5期,培训学员500多名,多数学员被分配到锡察地区和绥东四旗参加解放战争和自治运动。
内蒙古自治学院
1946年3月15日,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与中共冀热辽分局在赤峰创办的内蒙古自治学院正式开学,乌兰夫兼任院长。学院招收了来自热河省、昭乌达盟和辽宁省的蒙古族青年和知识分子300多人。当年7月,乌兰夫建立了学院党支部,在学员中发展党员,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自治学院开设政治理论、青年修养、国内外时事、蒙古语文等课程。学院还设有业余文工队,布赫任艺术指导。1946年4月,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以该文工队为基础,建立了内蒙古文工团。
同年10月,国民党军队进逼赤峰,学院北撤林东继续办学,之后内蒙古军政学院由张家口迁至林东,两校合并。1947年初,学院从林东、林西、喀喇沁和开鲁等旗县招收了500多名学员。1947年6月赤峰解放,学院迁回赤峰。8月,中共冀热辽分局决定将设在赤峰的建国学院、鲁迅艺术学院与内蒙古自治学院合并,成立冀热辽联合大学。
内蒙古自治学院开办期间共发展中共党员240名,青年团员146名,培养和培训干部2000多名,在3所院校中名列榜首。
内蒙古军政大学
1947年8月,内蒙古共产党工委决定创办内蒙古军政大学,在乌兰浩特设立第一院,主要培训在职干部;在黑龙江齐齐哈尔设立第二院,主要培训新干部。工委书记、自治政府主席乌兰夫兼任校长和政委。11月1日,第一院举行开学典礼,1000多名师生参加。第一院的学员年龄普遍较大,多数在伪满时期任过职,有些人素质不高,参加学习是一次改造世界观、提高理论和政治素养的难得机遇。第一院共办两期,培训内容有军事、行政、财经、教育等。1948年5月,第一院改建为内蒙古党校,100多名师生并入第二院。
1947年9月10日,军政大学第二院正式开学。学员组成3个大队和1个女生队,每大队200多人,女生队50人。学员统一着军装,纪律严明,除学习政治理论外,着重学习党的土改文件。当年年底,400多名学员下乡参加土改运动,土改结束后走上工作岗位。
内蒙古军政大学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停办,共培训了1400多名蒙古族干部。此后,培养干部的任务由内蒙古党校和行政干部学校承担。(特约记者 钱占元)
来源:北方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