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语委办公室主任林强的故事(下)
本报记者 郭晓宇
林强先后10次深入阿布洛哈村,真心实意帮村民解困;他在不惑之年仍不懈钻研,投身体育教学研究,其成果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他用镜头说话,为艾滋病患儿教育事业争取到12万美元的国际项目援助。
“不做则罢,要做就要做好。”林强以自己永不褪色的军人本色,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式,饱含激情地书写了一名军转干部的奉献人生。
雪山上的吉嘎老师 “镜头若不对准社会和人民,作品就会流于肤浅。”身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林强以艺术家的特殊视角,关注着贫困山区教育的执著和希望。
吉嘎是进入林强镜头里的第一个乡村教师。
甘孜州玉龙西村小学是离贡嘎山峰最近的一所学校。学校位于海拔4100多米处,全年仅有两个月的无霜期,不生长灌木,更没有蔬菜。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建校以来惟一的老师吉嘎三十多年如一日,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执著地守望着山村教育。
1990年,林强路经这所学校时,全校共有17名学生,整个学校只有两间用石头、泥土垒成的房屋,一间是教室,一间是学生和教师共用的生活房。
“我因赶路在学校小憩,喝了吉嘎老师为我精心打制的油茶。”林强被吉嘎老师对教育的忠诚和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动,“告别时,我把备用食品和药品留给吉嘎,告诉他我们还会见面。”
14年后,林强又在这所学校见到了吉嘎老师,学校已从17名学生增加到28名,老师仍然是吉嘎1人。“我突然到来,他十分惊喜,灿烂的笑容使刀刻般的皱纹在脸上越显深刻。”
这一次,林强在学校住了3天,听吉嘎讲述了许多他认为很平常的事。一年夏天,山洪暴发,泥石流冲断公路,为了让学生能及时拿到教科书,他独自翻山到区教办扛回约四十公斤的教材,沿途露宿两天,还与野狼斗智斗勇。1995年,贡嘎山区下了特大暴雨,吉嘎护送学生回家,一次次把学生扛在肩上,在河水中往返二十多次……
2004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收到林强的照片和文字材料后,认真审定了吉嘎的事迹,将吉嘎评为“全国体育教育先进个人”。
近年来,林强跑遍了甘孜、阿坝、凉山、巴中等高寒山区和革命老区,拍摄的十余组农村学校教育专题照片,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轰动。他的奔走,为贫困山区的学校争取到五十余万元的教学经费,七十多所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特别是在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名官员看了林强拍摄的艾滋病患儿专题作品后,不仅称赞他“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摄影师”,还专门拨款12万美元,用于内江市艾滋病患儿教育。
心中最美的体育场 在阿布洛哈村,村民和老师靠双手在山头上辟出一块约400平方米的场地,用树杆和藤条制作了吊绳、单杠、秋千等简单的体育器材,孩子们在自己动手创建的体育场里,尽情享受着体育的乐趣。
在林强的心目中,这是最美的体育场。
每当林强接触到那些宽阔而又现代化的体育场馆,看见那些场馆的名字取得那样的豪迈,那样的有文化气息,那样充满着运动味儿,可那些应该挤满学生活动的场馆里只有寥寥无几的身影时,心里有说不出的辛酸。
在四川的农村学校,体育课经常开不齐全。林强提出了“让每个农村孩子享受体育教育”的口号。
为了探索农村体育教学的出路,林强利用节假日的时间,深入到三百多所农村学校,跟师生座谈,了解体育工作实况,帮助他们寻找立足现实条件开展体育教育的对策。几年后,他写下了《学生体质状况的警示:强体》、《中国西部地区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等数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为了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到体育的快乐,林强主动出击,选择岳池县作为试点,探索农村学校开展体育工作的经验。
没有爬杆,林强自费去乡亲那里买竹竿,支撑在学校操场的斜坡上代替爬杆,让孩子们操练攀爬能力;没有垫子,他自费去乡亲那里买来编织袋、旧棉絮和稻草,制成垫子,让孩子们练习跳高……
他的尝试,感动了岳池县的领导和师生。县里迅速加大了对体育的投入,师生主动加入自制体育器材的行列中来。几个月下来,岳池县三十多所学校都顺利开展了体育活动。
1995年,全国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现场会在岳池召开,各省、市、区的四百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岳池县也成了全国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先进典型。
那一年,林强撰写的《论中国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在亚太地区学校体育研讨大会上得到中外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门外汉”变成专家 1987年,林强转业到四川省教育厅体育卫生艺术处。当时,他还只是体育教育工作的“门外汉”。
“永远保持军人本色,争取在新岗位再建新功”,林强下决心干出点名堂来。他很快进入角色,实现了从军人到教育工作者的转变。
靠着顽强的钻研精神,在短短五年时间里,林强就从一个生手变成了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专家,并从一个普通干部成长为体育卫生艺术处副处长、处长。1995年,四川体育学院聘他为客座教授。1996年,国家教委组织启动了中国西部农村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委托四川牵头建立中国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研究会,林强担任研究会秘书长。1997年,他带着四川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这一成果,走上了在香港浸会大学举办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体育教育的展望和探讨专题学术研究会的讲台。
为了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展望西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发展,年近不惑的林强专门报考了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1998年,林强顺利成为北京体育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也因此成为四川省教委机关通过业余自学获得硕士研究生文凭的第一人。
2000年,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由成都市主办。作为运动会组委会筹备处办公室主任的林强,积极寻求着全省体育工作的创新和突破。当时,成都没有一所高校拥有具备比赛功能的体育场馆,大学生运动员水平参差不齐。林强选择了“在大学校园建一批运动场馆,锻炼一支大学生运动员队伍,求真务实谋发展,依靠实力争第一”的全新思路。通过协调,解决了新建体育场馆的两亿多元资金缺口,在成都高校中修建运动场馆二十多个和八个具备综合功能的体育运动馆,在成都各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组建了一支绝对四川的参赛队伍进行强化训练,最终取得了团体总分第四名的好成绩。
开幕式上,林强大胆地把所有文艺表演的任务交给了成都各高校。大学生编排的节目形式新颖,充满了青春的活力。火炬传递工作,林强别出心裁地选派优秀大学生到泸州红军四渡赤水、阿坝红军翻雪山等革命故地取来长征之火,到绵阳科学城取来科技之火,成了历届大运会前所未有的亮点。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现场观看了开幕式后,当即指示把开幕式光盘送到北京奥申委,作为申办北京奥运会的专门资料呈报国际奥委会。
2005年6月,林强从擅长的体卫处轮岗到语委办工作。说普通话对于“半路出家”的林强来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以前的他从不说普通话,但自从到语委办工作后,无论是开会发言、作报告,还是新闻采访、录制节目,只要是面向公众场合的讲话,林强都坚持讲普通话,即使有人笑他,他也不为所动。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和民族地区中小学语言文字工作的现状,为创建省级、国家级语言文字示范校打好基础,林强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短短的1年多时间里就跑遍了四川省大部分州市,而且多是偏远的山区。
林强发挥自己组织能力强的特长,通过举办全省中小学生普通话大赛、全国推广普通话形象大使四川赛区选拔赛等活动,进一步打开了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的新局面,以组织管理到位、活动面广、获奖人数最多等特点,受到了教育部、国家语委的充分肯定。
“不做则罢,要做就要做好。”林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