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被网上流传的假水报道给吓住了。北京的个别水站为了牟取暴利,把回收的水桶灌上自来水或者劣质水,冒充品牌纯净水卖给消费者。
曾有一位订到假水的消费者,经历了如下的维权过程:打“12315”,因为是非工作时间,无人接听;于是在工作时间打防伪查询电话,工作人员称这里只是个防伪查询部门,无执法权,只能登记假水信息和水站电话。
并友情提示,以后如果要喝哪个牌子的水,先找厂家问一下所在地有没有指定经销商。
这位锲而不舍的消费者又拨通矿泉水厂反映问题,被告知这种事情和厂家没关系,提供了一个指定经销商的电话联系订水,但电话欠费停机无法接通。
再打电话给工商局,得到一个投诉热线,可惜电话始终没有拨通过。
转了一圈,打给水站,对方起初嘴硬,后来不得不认账,问可不可以明天换一桶真水了事。为什么今天不给换?因为今天都是假水,没有真的了。继续争论,水站主动提出上门退桶退钱,并迅速完成。
作为一名消费者,我选择相信这个故事。直到看到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司长邬建平公开表示,国家质检总局正会同有关部门对此事进行调查,这才放心一点。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于今年5月10日对北京市141家饮用水生产企业的162种产品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157种合格,总体的抽样合格率是96.9%。作为国家最高的质量监管机构,这个数字应该是可以信任的。
既然是个别水站的小于3.1%的不合格行为,那么我选择北京市的本地品牌,又不是很知名,总可以了吧。于是我选择了北京某公司的矿泉水。以下是我为使用这家公司的水所付出的价格之外的代价:第一,送水时间只能精确到天,我必须全天在家等候;第二,送水不能催,否则会被摔电话;第三,厂家对这些投诉并不在意,偶尔也会摔电话。好在,送了几次水,防伪标签都显示,这些的确是真水。
我询问了水站,他们每天大约能送出近200桶,大客户隔天送一次,或者一三五,或者二四六,像我这种散户,只能搭大客户的顺风车,随车出来,就近送水。看起来,我还要感谢他们,幸亏附近有大客户,不然我可能还喝不到这家公司的矿泉水呢。
相比之下,那些送假水的水站,随叫随到,服务及时。从前面订假水的消费者的遭遇看,假水水站不但送货及时,解决问题也很及时,至少并未因为送水不及时或者催促太多而摔电话。这点可以从企业运营成本的角度得到解释,由于假水成本和售价差更大,因此可以支持这种随时服务造成的高运输成本。而那些提供真水的厂家和水站,则由于利润空间过小而不得不选择提供劣质服务。这样看来,喝假水与喝真水,在得到的享受上其实是一样的:假水+优质服务,真水+劣质服务。
我们都知道,“酒好不怕巷子深”是一个过时的观念,企业也知道通过塑造品牌来获得更好的市场份额和销售溢价,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依然是这些与服务割裂开来的产品游荡在市场之中,这些水的被假冒,应该反省的也包括企业自身。可惜的是,目前这些责任都要消费者来承担。如果你是一名“合格”的消费者,那么你会选择“真水+劣质服务”,而这种“合格”的能力,则依靠不断的市场选择而得到。今天我们贪图优质服务而喝了假水,以后就会知道,要喝真水,就要忍受劣质服务。
这无疑是企业的一种自杀行为。在市场经济中,决定企业生存的并不只是产品的质量,而更多的是附加在产品之上的服务。如果企业还一味沉浸在消费者越来越“合格”的心态中,这些企业决不会有较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