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抑肉价需直面的问题
本报记者杨晓张红霞两个月前,其他省份每公斤猪肉价格跃上20元之时,我省内还在16-18元徘徊。而当进入6月,省内猪价与省外全面拉平,一再创出历史新高。
历史上看,从1997年以来,10年间猪肉出现过4次大的涨跌。
去年至今的这波行情中,去年4、5月肉价跌至最低时,毛猪最低卖到4.8元/公斤,而按养殖成本计算,毛猪卖7元/公斤才不至于亏本。也就是说,去年初,养殖户卖一头100公斤左右的肥猪,就要亏200元。
亏本的事情当然没人想干。由此,猪肉的价值回归理所当然。但是在这一轮猪肉涨价中,有识之士在推动生猪增产时,也在担心:究竟该怎样控制生猪饲养量?
从对简阳这个生猪大县的调查情况来看,需要辨析三方面的问题。
如何对待最大受益者?
肉价猛涨,养殖户当然受益。但养殖户与中间商,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呢?其实,看看毛猪价格和鲜肉价格分别上涨幅度就很明了:去年初,毛猪4.8/公斤,市销鲜肉12元/公斤;现在,毛猪15元/公斤,而鲜肉均价在26元/公斤以上———毛猪价格增幅,明显低于市销鲜肉的涨幅。也就是说,最大的受益者实际在中间环节。
是不是平抑肉价,就应当通过行政手段、强制性调控中间环节利润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记者调查情况看,本轮猪肉价格上涨,关键问题在受猪价长期低迷、疫病等影响,造成市场供求失衡。作为猪肉这种充分市场化、已形成产供销成熟产业链的行业,采用行政定价等强制手段来干预价格,不会起到明显效果,还可能引发猪肉注水等不法现象,甚至造成中间商惜售、引发价格新一轮上涨。
由此可见,要平抑猪肉的价格,只能从平衡供求关系着手,猪肉供应量上去了,价自然会下来。
散养会走向终结吗?
有专家称,此轮猪肉价格猛跌猛涨,正是发展现代畜牧业、从散养走向集约化养殖的契机。
但从农业部7月末在简阳市的调研结果看,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殖户仅占总养殖户的18%左右。现代生猪饲养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的路还很漫长。
同时,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养殖业的贡献也不可忽视。如何在发展现代生产时,积极地保护散养户的利益?目前,简阳正在进行一种规划探索:建立三级繁育体系。
第一级是建立几个大型纯种猪场,向市场提供猪种。第二级是建立多个中型扩繁场,将母猪集中到“小老板”手中养殖,搞好母猪生产。第三级是发展散户养殖点,把仔猪育肥出栏。
这种“一级顶天立地,二级星罗棋布,三级铺天盖地”的三级繁育体系,可以让业主、专业大户和散户各司其职、各得其所,也利于控制猪种、养殖量和疫病问题。
养多少母猪最合适?
从上述三级繁育体系来看,生猪生产控制的关键点已经清晰:关键在母猪存栏量。
养殖户算账说,一头母猪平均年产仔2次,每次平均10头仔猪。按简阳正常出栏量180万头/年计算,需要存栏近9万头母猪。也就是说,母猪存栏量与猪出栏量的适比是5%。
“把握好这个5%,不能多了,也不能少了。”简阳市畜牧局局长杨益琼说,控制5%也就是控制住了总出栏量。
记者采访中,4位大小养殖户均表示:目前母猪价格已达2000元一头,养殖户很难下手。如果加大对母猪购买、养殖的补贴,就能把国家的扶持真正落到“点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