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董碧水横亘于中国版图正北方的内蒙古,拥有八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回荡千古的《敕勒歌》早固化了人们对内蒙古的印象:提起内蒙古,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一碧万顷、茫茫无际的大草原。
然而,长期的超载过牧和草原建设的投入不足,加上自然灾害,一直是中国北方重要绿色屏障的内蒙古大草原萎缩、退化了。据自治区农牧业厅介绍,严重时,内蒙古13亿亩的草场退化沙化一度达到5.8亿亩。
“要实现人与草原的和谐相处,必须摒弃对草原的掠夺式经营” “草原退化对内蒙古尤其是当地的牧民来说,意味着一场灾难。”锡林郭勒盟委书记刘志卓据介绍,由于草场退化,全盟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9年的2236元下降到2000年的1823元,贫困人口比例从13%增加到42%,“多数牧民不得不靠政府救济渡过难关。”
“当草原失去绿色时,就会失去发展的基础。”生态的恶化使内蒙古从政府官员到牧民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草原和绿色对于内蒙古太重要了。
1998年,鄂尔多斯在内蒙古率先实施禁牧休牧。2000年,自治区开始全面实行围封禁牧、春季休牧和划区轮牧的“新三牧”制度。与此同时,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和生态移民也在草原启动。
“保护草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草原休养生息,依靠大自然的力量自我修复。”鄂尔多斯市委书记云峰告诉记者,要实现人与草原的和谐相处,就必须摒弃对草原的掠夺式经营。
自治区农牧业厅统计,截至目前,内蒙古已经有6.5亿亩草原实行了禁牧或休牧,这一数字占到了全区草原面积的一半。在过去7年间,内蒙古自治区年均投入逾10亿元,用于围封草场、生态移民等草原生态修复项目。
“绿色回归,体现了内蒙古人发展理念的转变” “移民实现了生态、扶贫与农牧民增收多利共赢的局面。”鄂尔多斯市委书记云峰高兴地告诉记者,鄂尔多斯的植被覆盖率已由30%提高到70%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450元提高到5500元,同时城镇化率也提高到了57.5%。
草原植被也得到明显恢复和改善。据测算,在呼伦贝尔休牧区,牧草高度增加了8~10厘米,植被覆盖度增加了20%;在鄂尔多斯禁牧区,植被覆盖度提高到70%。
据了解,虽然目前没有确切统计有多少牧民离开草原,但内蒙古农牧业厅负责人认为,“牧民人数总体呈现减少趋势”。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同志认为,从重视草原的生产功能到回归草原的生态功能,是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变局。“绿色回归,体现了内蒙古人发展理念的转变。”
浑善达克沙地距北京直线距离不到200公里,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源地。在其腹地207国道183公里处,记者看到,经过几年的围封禁牧和生态综合治理,该项目区绝大部分的流动、半流动沙丘已被草、红柳、黄柳等植被控制。正蓝旗委宣传部长那顺巴雅尔介绍,浑善达克沙地流动、半流动沙丘面积已由2001年的7120平方公里减少到4053平方公里,其中2.6万亩项目区的植被覆盖度已由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
2004年全国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内蒙古荒漠化土地为9.33亿亩,比1999年减少2400万亩;沙化土地6.24亿亩,比1999年减少730万亩,首次实现了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双逆转。
“草原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开始得到有效遏制”。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副厅长纪大才高兴地告诉记者,经过7年的“新三牧”政策的贯彻,内蒙古可利用草原的植被覆盖度已由2001年的30%提高到了目前的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