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6日电(记者 林红梅) 从8月6日起,乘飞机在北“京沪空中快线”为启动京至上海之间出行的旅客,将享受到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服务:可随到随上,随即出发。以“京沪空中快线”为启动试点,中国民航“空中巴士”开始向大众走来。
京沪航线是我国最大的国内商务航线。民航总局的统计资料显示,去年,这条航线的旅客运输量达到了418万人次,占整个民航旅客运输量的2.98%。在这两个机场之间运营的5家航空公司投入的航班总数量达36班,几乎每半个小时就有一个航班,已在京沪上空形成了较高频次的穿梭航线,对时间需求敏感的商务旅客,完全可以一天之内多次往返于京沪两地之间。
但是,我国民航旅客乘坐飞机出行老的模式是,旅客买了哪个航空公司的机票,就是哪个航空公司的旅客,只能由这家航空公司运输。由于旅客不能在不同的航空公司之间自由签转,而单独某一个航空公司的京沪航班间隔往往超过一个小时,再加上地面服务流程比较繁杂,事实上,大多数旅客难以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京沪两地机场之间的航空旅行,航空旅行“快”的特征大打折扣。
社会公众对民航之间的众多环节和门槛一头雾水,希望民航各环节能联手对旅客提供服务。民航总局有关负责人分析指出,目前的航空运输经营观念和运营模式已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
与铁路、公路、水运相比,民航运输的显著特点就是“快”,如何让民航真正地“快”起来?民航业内专家指出,必须协调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等方方面面力量,合理配置空域与机场资源,改善旅客服务流程,甚至要给予相应的配套政策,才能得以实施。
航空运输产业是一个具有公共基础设施性质的涉众系统,建设“京沪空中快线”是提高航空运行品质、让民航消费者受益的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对航线运营模式的一次改革尝试。民航总局专门成立了“京沪空中快线”项目组,进行了长时间的细致调研,形成了“"京沪空中快线"实施方案”。此次由民航总局牵头,推动引导企业共同打造“京沪空中快线”,是一次创新,也是对建立高品质航线运营模式的一次探索。
选择北京首都机场和上海虹桥机场打造快线,是因为这两个机场之间的航班密度已具备了快线的框架,关键是如何整合现有资源,提高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它要求航空运输企业必须更新经营理念,采用新的方法和技术,对传统的航空运输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优化。
民航总局负责人还表示,在现有的航空技术条件下,提高航空旅行的便捷程度主要依靠地面服务设施的改善和服务流程的优化。民航有关部门已在加强电子客票的改进工作,加快开发电子年票的步伐,扩展网上售票和网上值机的规模。
“京沪空中快线”成熟之后,民航总局将总结经验,在其他具备快线运行条件的航线上,推广“京沪空中快线”的经验,打造新的快线品牌,为大众提供更多的“空中巴士”。
业内专家认为,“空中巴士”的诞生和推广,不仅方便了旅客,而且将推动我国航空运输服务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增强我国航空运输业的市场竞争力。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