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段落:
解说:7月17日,重庆武警部队在陈家桥镇搜救遇险群众时,一艘冲锋舟被巨浪掀翻,船上的8个人全部落水,其中有7名武警战士和一名陈家桥政府的女干部。
刘俊 :翻下船之后,我被扣在船下,大概有一分钟时间,我才出来了。我刚爬到船背上,船扣过来了,结果前面就是一个小电缆,通讯电缆,结果一下把我刮下来了,船就冲跑了,一下来之后,我就顺势拉着这根小电缆,在这个电缆上,因为水流离两边的岸大概也就20米,但是水流速度太快了,实在无法游过去,只有在线缆上等待救援。
解说: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事故发生的时候,周围的楼上有很多老百姓都看到了翻船的整个过程,还有人曾经设法营救落水的武警战士。
记者:您好,听说你们这儿有一个小伙子救了一个武警,你知道他住哪儿吗?
居民:救武警的,在那边,
居民:我当时就在这个房间就这儿
记者:你当时怎么救的
居民:当时我们都喊他,往这边游,往这边游,他就往这边游。我们就准备拉他上来,他就往这边游,我直接把他拉上来了。我抱着他,他陆陆续续地把他另外两个战士也拉上来了,一共有三个,到这个房间的有三个武警战士。
解说:当时翻船之后,其他的武警战士迅速展开了营救行动,还有市民用手机拍下了当时的画面。
刘俊:其中一名战士毫不犹豫地跳下水,就游到我的身边,在前边给我挡着水,让我能够得到呼吸。老百姓看我们落水了,他们马上就打119 ,打110报警,并且所有周围的,所有房子上的绳子基本上都找出来了,是背包带也好,是电线也好,我就是他们抛下来的一根电线,还没用到电线,一百多米的电线,抛下来之后,我截成四截,拴在我腰上,把我救上来的,是这么救上来的。
记者:实际上是老百姓也把你们救上来的?
刘俊:是,老百姓也把我救了,相互救。
解说:经过多方面的营救,落水的8个人中有6名获救,还有两名一直也没有找到。一名是重庆武警总队政治部新闻站干事康波,年仅28岁,一名是五十二岁的陈家桥镇农技服务中心干部陈治萍。直到三天之后,他们的遗体才被发现,两人都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称号。
解说:在重庆的报纸上,一条新闻故事引起了记者的注意。7月17日,重庆沙坪坝区梨树湾村的一座厂房围墙发生垮塌,旁边的民房瞬间被压倒,当时屋里的4名女孩当即被废墟掩埋。
村民:我老汉说的,房子垮了,我们俩一跨,要跑得快一些,就跑到门槛那儿了,我们一看,发现娃儿没见,有五分钟听到娃儿哭。
女孩:当时我叫了两声,听到小侄女她们在叫,她叫婆婆,爷爷,我也叫妈妈,我说小侄女她们和我在里面,在一起,叫他们来救我们。
女孩:我就听到他们的声音妈妈她们全部都没有事就叫妈妈不要哭慢慢地救
解说:由于被窗户的铁架和水泥板撑住,四名女孩保住了生命。当时正在附近负责抢险的覃家港镇派出所民警和周围的七八个村民听说险情后迅速赶了过来。
村民:大双就坐在这儿,脚被压在这个下面,一个小娃,两岁的小娃都挤在那下面,上面有很多石头,堆起来的,四五个人把这个窗户抬起来以后,我就把大双的脚取出来,把大双抱起来,交给他。
村民:当时就直接往公路上走了 背出去。
记者:你认识这家人吗?
村民: 不认识,如果一个人遇险情的话,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如果我同样遇险情,也需要别人的帮助,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第五段落:
解说:在这次特大洪灾当中,有30多万人被紧急转移安置,各地政府部门都为他们及时提供了充足的饮食。当时青木关镇有400多名灾民被安置这所学校里。
记者: 每天都吃什么呢?
居民: 每天早上吃面包,喝水呀这些。中午就是外面炒菜炒饭,这些也是送来吃。
居民: 特别照顾我,因为这栋楼就我一个人在喂小孩的奶,就问你吃什么呀,够不够啊,不够我们再想办法给你弄一点来,
记者:后来给你弄了什么呢?
居民:有奶粉,有牛奶,还有面包什么的,甚至还给我加的有骨头汤这些来。
解说:据统计,在这次重庆特大暴雨洪灾中,因为泥石流的突然爆发,一共有56人死亡,零散分布在各个区县。而在陈家桥、壁山等雨量最大的重灾区,反而没有一个群众死亡。
朱宪生:这种机制在减少人员伤亡的情况下,作用非常之大。
杨广清:我们有了去年抗大旱也启动了应急预案的这个经验,这一次比上一次可以说又进了一大步,及时,比上一次及时。我们重庆的洪水本身就是陡涨陡落,如果我们的行动稍一迟缓,那就是有生命的代价。所以这个本身就必须反应迅速,果断处置,这一次是非常果断的。
记者:大旱之后必有大涝,当时旱的时候有没有为这次可能产生的涝做一些准备呢?
朱宪生:做了,抗旱结束以后到今年主要的洪灾来临之前,我们整治完备了200多座病险水库。
解说:由于重庆在这次特大洪灾来临之前,就已经对大量病险水库进行了整治和重点监控,所以在这次洪灾中没有因为水库垮塌造成更大的洪灾。橙色应急预案让重庆经受住了这一次特大洪灾的考验,但也暴露其中存在的不足。
记者:这次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这个预案本身还有哪些缺陷、不足和漏洞呢?
杨广清:第一个是我们预案的细化还不够,尽管我们的预案操作性比过去强多了,但是还是不行。二一个是我们的抢险物资准备,全市大概加上去年的,总共加起来可能七八百万,当然那需要是远远不够的。第三个就是队伍,一个是专业队伍,现在我们建设还不够,沙坪坝那天来了过后,最后冲锋舟运到了现场,但开冲锋舟的人不够,还有一个就是群众队伍,群众往往可能更多的不知道怎么弄,成了观众,所以群众队伍这块还要加强,这一块就是要让大家都起来防洪,都有避险知识和避险的本领,那我们这块就好做了。
解说:由于重庆本身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重庆在历史上有就有十年九旱的说法,那么让很多人担心的一个问题是,今年的特大暴雨过后,会不会又迎来大旱的天气。
记者:去年大旱,今年大涝明,年怎么办?要老这么折腾农民受得了吗?
村民:受不了,肯定受不了。
村民:但是受不了,还不是要过,人总要生存。
记者:这次大涝之后还会有大旱吗?
朱宪生;预报还有,预报有,但是今年的干旱再也没有去年厉害了,一般重庆就在八
月末左右,正常年间都有25天左右的干旱,今年估计还有的。
记者:那做了哪些准备呢?
朱宪生:应该说准备比较充分,今年降雨很多,咱们现在水库的水几乎都蓄满了,灌
溉的渠系、管道、饮水工程都处在正常运行的状态下。
解说:在去年的大旱之后,重庆市政府决定在在十一五期间对防汛抗旱的设施投入300亿元,这几乎是以往年份的十倍。
记者:我们在采访中也发现,基层的干部和农民他们在心理上都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因为去年是那么旱,然后今年又是这么大的水,他们说如果再这样折腾的话,在心理方面大家都承受不了,那么作为市政府来说你们有哪些心理准备?
朱宪生:去年的干旱以后,市委市政府空前的重视,两手抓,第一当前对抗旱要做好准备,第二要继续做好迎战大洪水的准备,做好准备,那么现在应该说,各级党委政府在准备方面还是比较充分的。
解说:目前重庆的洪水已经退去,受灾地区的供水、供电、通讯、道路等基础设也基本恢复。陈家桥、壁山等重灾区由于房屋受损并不太大,大部分灾民也都回到了家里。重庆发生百年不遇的洪灾之后,来自全国各个方面的捐款已经达到了1亿多元。 在这次洪灾当中有6万多间房屋被冲毁,目前这些无家可归的人暂时由政府安置,或者投亲靠友,由政府给与一定的生活补助。
居民:比如说米啊、油啊,都陆续给我们解决了一些困难,所以吃饭这些暂时没啥问题,昨天政府又给我们送了一千块钱。我们现在也没有好大要求,就是自己没家了,就这样想,想有一个家,政府承诺的,承诺以后都会还我们的家园。
朱宪生:房屋损坏以后,政府的确已经承诺,就是说给你适当的补助,不等,高的有一户七千块钱的,少的有五千块钱的,给你补助定额的补助。
张邦平:但是这个补助与他实际的损失中间的差距肯定是比较大的,所以更多的还是要依靠我们群众自力更生。
居民:困难是有的,但是政府的东西都是全国人民他们捐钱来支援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全国人民来支援我们,我们不能老躺着想吃救济,我们还是自己要想办法,只要恢复了生产,都没有问题。反正我相信政府,相信党,有政府和党,我们有饭吃,有衣穿的。我们从电视上也看到了胡主席亲自在陈家桥讲了话,第一句话有饭吃没得,有衣穿没得,我们当时看到那个,眼泪我都流出来了,当时确实我是。
胡锦涛总书记:确保每一个受灾的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干净的水喝,有了病能够及时的医治,我们还要帮助乡亲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解说:去年的大旱,今年的洪水,无疑是对重庆防汛,抗旱和救灾机制的重大考验,事实告诉人们,重庆,经受住了考验,应急机制也在防汛,抗旱和救灾的过程中得到了检验和完善。
字幕:灾难中每一个人都需要帮助,帮助别人 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
总制片人:梁建增 关海鹰
制片人:张 洁
编导:白云升
摄像:金光宇 王守城
解说:古兵
非线编辑:吕 钢
策划:赵华
播出主管:杨明泽
责编:郑 刚 李长胜
制作主管:张步兵
合成:吕 钢
监制:梁晓涛 庄殿君
总监制:孙冰川
[上一页]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