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社会要闻 > 世态万象

中国首位天气预报电视主持人:错要错得悲壮

  宋英杰,1965年出生,气象专业高级工程师。1988年毕业于北京气象学院天气动力专业,之后到中央气象台做天气预报员,1993年3月1日,成为中国第一位天气预报电视主持人。

   本报记者 殷磊

  宋英杰是中国第一位出现在电视荧屏上的气象节目主持人,以知性的形象和自然的语风著称,几乎家家户户都很熟悉他的形象。

中国气象局麾下的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日前组团南下,推介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天气预报节目。昨天,推介组抵达了厦门,成员中最引人瞩目的要数作为形象大使的宋英杰了。昨日上午,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关于天气预报准确率

  大约每10年提升5%

  记者:您在博客上写过这样的话来形容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八分把握加两分冒险未必每次都能够等于十分精彩,甚至有可能等于十分可笑”。那么您究竟是怎么看待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不准的时候,会面临很大的压力吗?

  宋英杰:天气预报准不准是一个历史性话题,也是一个世界性话题。对天气预报准确性的争议从来也没有停息过,古今中外都有对天气预报报错的调侃、谴责和非难,国外甚至还发生过天气预报连连出错,政府官员声称要把预报员关进监狱的事。

  我们应当看到,尽管现在预测天气变化的手段不断增多,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但人所了解的气象规律始终只是现实中很有限的一部分内容。此外,我们获取各种气象数据和信息,再利用计算机,通过方程式的计算,模拟天气变化的物理过程,但是一个最大的前提条件始终无法具备,那就是“地形”。

  天气变化与地形地貌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一座山可以完全改变一个地区的天气特征。盖一栋高楼,甚至搭一个大的遮阳伞都可能会对当地的天气变化产生影响。而无论怎样的数据信息也无法穷尽一个地区的地形特征,复杂的地形根本难以模拟,无法进入方程式进行计算。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百分之百准确预报是根本不现实的。

  与此同时,人为的判断也会出现失误。气象信息的分析,就好像在打仗时,大量前方信息汇集到指挥官那里,需要指挥官抽丝剥茧,抓住最重要的最可能影响战局的信息做出判断。但面对庞杂的信息量,人难免会犯错。

  我认为,在我们有生之年,甚至我们这一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办法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不断缓慢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目前我们采集气象信息的手段主要为气象卫星、雷达和加密的自动观测站等,有效性大大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在缓慢爬升,大约每10年提升5%,目前全国24小时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接近80%,这在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

  记者:那是不是说,“报不报由我,信不信由你,准不准由天”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

  宋英杰:当然不是。我前面所说的那些不能作为我们预报不准的借口。气象人应该抱持这样一种心态:错了别人可以原谅你,但你不能原谅你自己,即使这样的错误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不能指望每一位观众都了解天气预报内部的运作过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断提高预报的准确率,这是最实在的。

  我有一个观点是“对要对得精彩,错要错得悲壮”。即便是错了,也是从服务大众的角度出发,也是想要给观众提供更明确的预报内容,而不是为了保全自己,宁可给观众一个含糊的答案,让观众自己去猜。

  不可否认,气象工作者常常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预报时不得不留几分余地。比方说,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晴热少雨天气,突然将迎来一次大雨甚至暴雨的天气过程,从一个天气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预报员就报得较为保守,能报个“有雨”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有个地方的气象台曾经发布过这样的天气预报,“明天晴到多云,有时阴,局部地区有阵雨或雷阵雨,可能出现大到暴雨,过程中可能伴有短时雷雨大风或冰雹”,把那么多天气情况都囊括进去了,总能碰上一个,这算是不会出错了,但这对老百姓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我认为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我来厦门之前做的最后一档节目,说到海面有热带气旋生成,我多加了一句“可能发展成热带风暴,未来将会给晴热许久的华南片区带来降温降雨”。在有的人看来,我后面这句话纯粹是节外生枝,因为海上的不可测因素更多,这是在承担义务之外的风险。但我认为,义务是没有边界的,气象人不应该把自己框死。

  关于天气预报的风格

  说人话,让观众感觉亲近

  记者:气象是专业性非常强的一门学问,但天气预报却是要让大多数人了解天气变化趋势,在做天气预报时,应该如何平衡专业性和通俗性呢?

  宋英杰:我觉得,天气预报无法承担科普任务。在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的短短一两分钟时间内,在说明960万平方公里的天气变化趋势的同时,把一些气象原理说得很透彻是不现实的。观众收看天气预报,需要的是一个明确的结果,而不是产生这个结果的内在逻辑过程。我们内部也曾经发生过争执,天气预报节目究竟是科学性节目,还是服务性节目?最后终于明确,天气预报是服务性节目。“追求准确,隐性科普”,不应该把预报平台作为科普课堂。“看得清,听得懂,记得住,用得着”,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预报标准。

  我做天气预报节目20多年,经历了两个转变过程,首先是从格式化、八股文式的预报风格转变为“说人话”,让观众能明白我在说什么,感觉亲近,而非高深莫测;后来在语言基本定型的情况下,我又要求自己熟悉某一片区内具体的点的天气特征,我称之为“在掌握按摩技术的基础上学会针灸”。譬如福建地区,平时预报时手臂一挥就概括进去了,可是每个城市的具体情况如何,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它们的天气气候各自有什么样的发展规律?了解这些可以帮助我更好地掌握全局。

  关于极端天气事件

  这种情况今后会成为常态

  记者: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今年淮河流域豪雨成灾,福建晴热高温,厦门的最高气温也突破了历史纪录,您怎么看待这样的发展趋势?

  宋英杰: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因果关系,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猛增。气候变暖不仅仅体现在气温的升高,它更表现在大气对流能力的增强上,也就是说旱涝更加不均。造成很多地区沉寂几十年的气象纪录频繁被打破。相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不断加剧,这种情况今后会成为一种常态。

  记者:在20多年气象节目主持工作中,您有遇到过瓶颈的时候吗?

  宋英杰:我从没有这样感觉。可能是因为我是学这个专业的,在别人看来枯燥的数据、信息,却能带给我一种独有的快乐。相比其他气象人,我更多了一种挑战——既了解分析内在过程,同时又面对更多的人,发布、解读气象信息。

  记者:近些年来,新闻媒体对气象新闻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了,特别是很多平面媒体推出了气象专版、气象专栏,作为资深气象工作者和气象节目主持人,您怎么看待这个变化?

  宋英杰:这反映出人们对气象的关注程度普遍提高了。现在报纸的气象新闻往往呈现两种趋势,一是原文照搬气象部门提供的信息,另一种是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测,延伸服务。前者信息过于专业,读者接受程度不高,后者虽然可读性较高,但却是把未来的可能当成了既定事实来进行推衍,存在逻辑上的漏洞。我觉得,报纸有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就是可以更深入更细致地对天气变化进行预测、分析。这是读者关心的,也是记者可以发挥的空间。

  记者手记

  和他谈话 是一种快乐

  到宾馆采访宋英杰的时候,他正在花园中散步。见惯了电视上他西装革履,在气象云图前温文儒雅的形象,乍见他一身T恤、短裤的休闲打扮,记者突然觉得脑袋有点“短路”了。直到他清晰、浑厚又带有磁性的标准普通话在耳边响起,吃了一惊的记者才算醒过神来。

  和宋英杰谈话是一种快乐,除了他的声音让人感觉舒服之外,他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人感觉如沐春风。一个观点,三言两语、打个比方,他就说得清清楚楚。

  他表达出的观点具有鲜明的个性,甚至有时让人感觉有点激进。“对要对得精彩,错要错得悲壮”,这话就听得记者眼睛一亮。

(责任编辑:房煜)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