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拍摄的首都机场“京沪空中快线”专用柜台。 |
8月6日拍摄的首都机场“京沪空中快线”专用登机口。 |
“黄金航线”如何名副其实
■晨报评论主笔许莽
由民航总局牵头,东航、上航、国航等5家航空公司共同参与建设的“京沪空中快线”从昨天开始进入试运营阶段。
除了航班安排上的变化,还有一些旨在方便乘客的配套服务措施同样令人关注——乘客持当日机票可随到随走,任意签转其他航班;办票、安检、候机、登机和行李提取等各个流程也将对京沪航线的乘客实行专用。
但是,民航业这一本来可以博得一片叫好声的历史性创举却因为机票价格问题而被笼上了一层阴影。消息显示,京沪航线票价已经全面上涨,上海虹桥往北京的航班本周更是基本上保持全价销售。对比之前京沪航线全天有折扣机票(最低4折)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消费者的选择减少了,负担增加了。譬如,在机票价格与航班时段、航空公司服务质量之间的比较中,原先有的乘客可能更在乎前者,但现在,他们似乎只能选择“高品质、高价格”的出行方案。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实现了自由签转,所以参与联合运营的各航空公司在机票售价上只有采取趋同的方式,才能避免利润分配不均的问题。而这恰恰授舆论以“价格联盟”之口实。针对众多媒体对“京沪快线”涉嫌垄断涨价的质疑,民航总局昨天迅速作出澄清,称“京沪快线运营之后仍继续保持原有竞争态势,各航空公司原有的销售政策没有改变,旅客仍可以享受到竞争而带来的价格实惠”。尽管如此,京沪航线票价全面上涨毕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想让消费者真正相信该航线不存在价格联盟,票面上的数字——也就是5家航空公司今后的实际行动——恐怕远比官方的声明来得更具说服力。
“京沪快线”推出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航空运输服务水平并最终使消费者受益,对此我们没有理由表示怀疑。但消费者对价格问题永远是敏感的——更不用说在近阶段物价持续普遍上涨的形势下。如果服务质量的提升需要以更高的消费为代价和前提,那么,相关措施是否真正具有积极意义就很值得商榷了。上半年铁路“动车组”的推出尽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关于票价是否过高、普通列车车次减少是否损害了一些乘客利益等问题,却也始终存在争议。对于我国民航业而言,这应当是一个借鉴。
京沪航线一直被业内称为“黄金航线”。我们希望在5家航空公司的共同努力下,“黄金”一词能够真正用来形容其服务品质,而不是票价。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