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就是一种环保
眼下,消费时代已经来临。大超市的商品琳琅满目,你在超市里逛一圈,体积不小的购物车里,就会堆满许多原本不在你购物计划之内的东西。手机用得好好的,摄像手机、手写手机一出来,又赶紧张罗给自己的通讯设备更新换代。
就在我们逐步告别短缺的计划经济时代,欣欣然陶醉于市场的繁荣与富足时,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环保人士却打出了“反消费主义”的旗号。他们把每年或每月的某一天定为“零购物日”,号召市民在这一天不要上街购物,让自己的钱包休息一天。在我们看来,这种做法也许有点过激。但想想自己从超市买回的一堆堆从来也用不上的东西,忽然发现这么做是很必要的。至少,它告诉我们,即使在物资充裕的消费时代,也要学会节制日益膨胀的消费欲望。
在中国,也曾有位著名的环保人士提出:不要购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需要什么,购买什么;需要多少,购买多少。在日常生活中,这位人士也身体力行,实践着这一准则。他认为,对整个大自然来说,“物尽其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和破坏。
第一次看到他的这番话时,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在读大学期间,上铺有个女孩子,人长得漂亮,也喜欢打扮。当时的女生大多只有一两瓶面霜的家当。可这位女生的书桌上,却摆放着一堆瓶瓶罐罐的化妆品。几十个不同品牌、不同功效,红粉蓝白各色的小瓶子放在一起,排列得蔚为壮观。现在想来,她那些精致小瓶里的东西,恐怕到毕业时也没用完。因为不管她如何热衷“对镜贴花黄”,脸的面积却总是有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化妆品没有物尽其用,用于生产化妆品的原材料、人力就被浪费掉。这对整个社会而言,是一种损失。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的父辈往往是非常节约的。“物尽其用”在他们那里成为一种很自然的行为准则。出门随手关灯,旧毛巾作抹布,洗菜水冲马桶,很少浪费一点东西。哪怕收入水平提高了,节约的观念和习惯却根深蒂固。我就亲眼见过,年薪几十万的北大教授,在一家不大的饭馆里吃完饭,精心地把剩下的每个菜式都打包带回家。而且,非常自然,丝毫没有藏着掖着,生怕被人瞧见的意思。对他们来说,节约,已经成为一种消费习惯。这也许是短缺时代给他们打下的历史烙印,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正是我们目前急需保持和发扬的传统美德。
好在不少有识之士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点:物资再丰富,浪费也是一种罪恶。我有一位朋友,在中科院读博士。按说,做学问的地方,纸张是不会缺乏的。但在他们那里,打印纸的两面是都要用的,从不允许一张纸只用了一面就扔掉。其实,不少大型的跨国公司里,也开始要求纸张的正反面都必须使用。这些在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公益事业上一掷千金的商业巨头们,却在一页纸的使用上较起了真,是抠门吗?恐怕不是。这些经历了发达工业文明的人士,已经深深体会到:节约,就是一种环保;浪费,就是给地球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从小,地理书就告诉我们: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国人也常以本国资源丰富作为自豪的理由。而且,国人素来好面子。奥运申办成功后,激动之余也曾准备不计成本地大手笔投资。可是,“资源丰富”的优势被“人口众多”抵消大半,好面子的同时也别忘记自己的国情: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国人满腔热情地迎接奥运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及时提出“节俭办奥运”,实是冷静和明智之举。
中国经济正在高速增长,其增长速度让全球都为之瞩目。国人在得意于日益鼓起的钱包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当居民培养起正确的消费理念,环保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自觉自愿的行为时,这个国家的发展才是值得庆祝和欣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