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汉视点:国宝归来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1707年和2007年一样,是一个丁亥年。在这一年中对于当时的封建王朝来说,最宏伟的工程莫过于一座叫做“圆明园”的建筑初具规模。在当时,这算是旷世盛举了。
但盛举往往是脆弱的。
从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和世界上所有类似国家的历史都证明,在世界激烈竞争和快速转型的阶段,一个国家能否生存下来,并不完全取决于其经济水平和文化历史,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领导者或者统治阶层,能否具备适应时代发展的决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这种决断能力其实并不能从当时遗留下来的那些文物看出来,而只能从当时统治阶层与民众之间的关系看出来。
中国人并不缺乏财富。但是在生产力水平已然落后或者即将面对竞争的时候,中国往往宿命般地更缺乏一种良性的生产关系,或者在生产关系领域出现十分紧张的对立局面。这种情况的结果自然导致了一座豪华的园林成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殉葬品。事实上,丁亥300年以来,殉葬的绝不仅仅是这样的园林和至今陈放在国外博物馆中的那些文物,曾经被殉葬的还有这个民族的激情、信念和未来,直到我们重新发现并且找回来。
谁都知道,圆明园是供帝王等少数人享乐的。但是烧毁圆明园,却毁掉了中国大量的国宝。这其中的逻辑,正是历史观在对内和对外关系中常常面临的尴尬局面。丁亥300年来,我们一直在学习祭奠一种以民为本的意识和态度。民众是一个国家的财富,民心是一个民族的国宝。如果圆明园能够让我们认识到,现代化过程中,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要比塑造一座豪华的建筑更加重要,取得民心所向要比拥有巨大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影响力更重要,那么丁亥之后的300年就没有白过。民心是这个民族300年轮回中,真正容易被我们淡忘的最重要的国宝。
国之重器在于民,国宝不在庙堂而在江湖。即便我们真的要给1707年之后的300年夺回一件最伟大的宝物,毋宁说这就是民心。这是丁亥300年来中国人在现代化过程中用最大代价学到的东西。(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