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和乌兰牧骑建立50周年。近50年,内蒙古自治区60多支乌兰牧骑,长期坚持深入基层农牧区,为农牧民群众送歌献舞,每队每年演出百场以上,同时开展宣传、辅导、服务活动,群众累计大约2亿人次。
这在国内外文艺团体中极为罕见,不愧为社会主义文艺的一面旗帜。
“哪里最需要,哪里最偏僻,就到哪里送歌献舞”,这是乌兰牧骑用热血和汗水实现的行动口号。为了把社会主义文化送到农村牧区,他们以坚定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跋山涉水,横越沙漠,不怕严寒酷暑,不管风霜雨雪,走遍农牧区各个角落,坚持为农牧民演出服务。苏尼牧右旗乌兰牧骑是全区乌兰牧骑首创试点单位,40多年来行程25万公里,为农牧民演出7300多场,观众达142万人次。内蒙古西北部的巴丹吉林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1994年5月,额济纳旗乌兰牧骑深入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温图高勒苏木演出。途中天气骤变,沙尘暴袭来,队员们立即跳下车,用篷布盖好乐器行装,用身体压住四周,直到沙尘暴过去,队员们抖掉满身沙土,继续赶往演出地点。有次为沙漠深处的十几户牧民演出,直到天黑才赶到目的地。
蓝天当幕地当台,随时随地演起来。乌兰牧骑为群众着想,不计条件,不讲排场,草原是他们的大舞台,田野是他们的大剧场。他们在居民点演出,在打草场演,在蒙古包演,在羊圈演,有人半夜找来还演。他们为几百几十人演,有时为几个人演,甚至为一个人也演。有一年夏天,鄂托克旗乌兰牧骑赶往阿尔巴斯苏木演出途中,有7位饮羊的牧民希望看看他们的节目,队员们二话没说,立即搬道具、化妆、拿乐器,冒着30多摄氏度的高温,在草原烈日下演了一个多小时。牧民们攥着队员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汗水和感激的泪水汇成一起。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有年盛夏为部队和牧民演出,队员们把帐篷舞台让给观众,自己在烈日下坚持演出。1996年,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乌兰牧骑,徒步行军10小时,赶往巴彦农场演出。节目演到一半,突然下起大雨,1万多观众顶雨观看,秩序井然,队员们冒雨为大家演唱,台上台下的歌声在雨夜里久久回荡。
人少节目多,反映新生活,宣传有辅导,演完就干活,这是乌兰牧骑深入基层活动的真实写照。他们最初12人,后来二三十人,乐器10来件,服装每人一两身,队员各有专长,但又兼会其他本领。全队可以演出三五台晚会,分组还能搞小型演出。他们唱英雄,唱模范,随时编演当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乌兰牧骑成了农牧民群众的流动光荣榜,成了农牧业生产生活的流动宣传栏。乌兰牧骑还放幻灯,办展览,讲时事,说科学,借阅书报,代卖书刊。除此之外,他们还积极参加助民劳动,帮助牧民割草、放羊、剪羊毛、打井,帮助住户挑水扫院、打扫羊圈,有的队员还为群众理发,修理收音机,为群众照相寄信,给病人献血治病。翁牛特旗乌兰牧骑在下乡途中,还多次参加抗灾,遇到火灾就灭火,遇到洪水就抗洪,事迹传开以后,牧民们奔走相告:“乌兰牧骑好!”
乌兰牧骑的基层演出服务,对内蒙古农牧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了独特而深远的影响。基层农牧民怀着深厚的感情,把乌兰牧骑当作党和政府的“化身”,当作民族的自豪,这充分体现了乌兰牧骑在农牧民心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在内蒙古的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