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言论要坚守三个底线,第一是不要违反法律;第二是不侵犯他人权益;第三是不侵犯社会公共道德。
互联网本身没有问题
少数网民网站缺乏公德意识
记者(以下简称“记”):前不久,网络上发生了“史上最恶毒后妈”事件,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部分网民也认为“到了该反思的时候”。您对这些事件作何评价?
杨君佐(以下简称“杨”):“后妈事件”及其引发的讨论,事实上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一直以来,就有人利用互联网传播虚假信息,或者是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对当事人造成了伤害,也在社会公众中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这些事件反映出极少数网民思想道德水准低下,以及个别网站对点击率、轰动性的片面追求,是滥用互联网言论自由、开放讨论特性的典型案例。这不是互联网本身出了问题,而是互联网的使用者出现了问题。
我认为,造成这些事件频频发生的原因有三:第一,是少数网站和网民缺少基本的公共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缺少对他人权利的尊重;第二,这暴露出少数网站管理上的漏洞;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尚缺少对这种行为的有效惩罚机制。
虚假信息误导公众
不利网络长远发展
记:我们注意到,“后妈事件”其实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这条信息本身的制作及传播,二是广大网民对这条信息的评论和跟帖,其中不乏一些过激言论,后者是推动事件升级为一个公共话题的重要因素。
杨:社会公众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后妈事件”的根源在于事实本身的虚假,它对网民构成了误导。如果这个事件是真实的,那么很多网民所表达的那种谴责、声讨、愤怒都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对那些超越道德底线甚至法律底线的言论、行为,必须给予谴责或法律制裁。
记:这类事件频频发生,其危害在于什么地方?
杨:这些低劣、虚假信息的传播,会使人们对互联网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对互联网的诚信印象大打折扣,它破坏了互联网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对于互联网产业的长远发展是一种极大的危害。
我手头有一份去年发布的《媒体信用度调查报告》,报告显示,80%的人在选择信息来源时信任国家电视台的报道,75%的人对报纸表示信任,67%的人相信广播,只有23%的人认为互联网信息是可信的,可以说,如何使网络信息更加真实、可信和安全,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需要跨越的重要门槛,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网络文明归根到底靠自律
鼓励网民认真对待自己
记:那么,该如何减少或者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杨:首先,互联网的特点在于其开放性,它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方便的交流空间。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后妈事件”发生,当个人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多地超出个人信息处理的范畴,变成向公众传播信息的时候,我认为有必要反思,在互联网上面对公众发布信息是不是需要设定一个门槛或者说资格限制?
其次,法律也好,规定也好,都是一种他律,网络文明归根到底要靠网民的自律,企业的自律。网上言论要坚守三个底线,第一是不要违反法律,对于法律明确规定不允许发布的信息不发布。第二是不侵犯他人权益。第三是不侵犯社会公共道德。一个最简单的判断是,信息发布人在网上发布信息或言论时要想一想,你是否愿意把即将发布的言论或信息让你的父母,你的子女,你的亲友看?如果不愿意,就请不要把它放到公众的视线中。
记:近期,在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提倡文明上网,文明办网方面,行业自律工作委员会做了哪些工作?
杨:最近半年以来,我们着重研究了对论坛、博客等网络信息服务的规范问题,尤其研究了如何加强博客这种典型的web2.0应用的自律和规范。我们强调的核心一是文明用网,二是诚实信用。我们希望,通过自律解决网上虚假信息、侵犯人权和不道德等问题,我们要求网站和网民之间形成信息发布协议,协议中规定网民在发布信息时需要遵循的一系列法律、道德、人权义务,用这种方式来规范网民的行为。此外,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社会监督机制。对于存在问题的网站和博客,网站应当接受公众投诉并及时处理。在博客管理中,我们强调了博主对于博客跟帖的管理义务,鼓励博主认真对待自己,也认真对待读者,做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