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德·莱昂西斯
冯 都
《南京》海报
电影《南京》,由美国人特德·莱昂西斯个人投资,是一部以西方人视角讲述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它被称为“中国版《辛德勒名单》”,在国际上屡获殊荣。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
时隔70年,拍摄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艰辛?有哪些感人的故事?
同一段历史,不同国家的观众反映有何不同?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历史?
带着这些疑问,通过电子邮件,记者采访了《南京》制片人特德·莱昂西斯(TedLeonsis)与中方制作冯都(VioletFeng)。
本版选择了其中的部分问答,呈献给关注这部影片的读者朋友。
——编者
《南京》是一部什么电影?
记者:拍这片子的目的是什么?想透过《南京》传递给观众哪些信息?
特德:《南京》是一部反战电影,它向世人展示了在遭受外国军队侵略时无辜的平民所遭受的惊吓和痛苦,同时也显示出了人的良善以及中西友好人士共同协作展开营救的英雄主义力量。这部影片通过这两个串联在一起的故事告诫人们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记者:有没有在全球推广这部纪录片的计划?
特德:我们很荣幸这部片子已经在全球开始推广了。ThinkFilm电影公司将于12月份在美国各地上映《南京》;各大有线频道也正在同我们协商影片的播放权。而在美国以外,欧洲电影发行公司Fortissimo也正在要求《南京》的放映权,在欧洲和亚洲播放;在中国,7月份《南京》已经开始上映,中央电视台也将播放该影片。
我相信我的中国伙伴会在今年余下的日子里大力推广这部影片,而且也期望这部片子能受中国观众的欢迎,并且成为中国有史以来观众最多的纪录片之一。我也充分相信中国的观众以及他们观看这部片子的热情。
真实资料是如何收集到的?
记者:《南京》里面,出现大量真实的历史图片、文献以及当年西方人士留下的对日军屠城暴行的亲笔记录等珍贵史料。这些资料是如何收集到的?这背后有哪些值得特别讲述的故事或可以分享的信息?
特德:为收集这些资料,我们专门雇请了一支40人的队伍,其中很多人曾是历史研究方面的专家。这组人员从世界各地包括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和美国搜寻相关资料。现在我们手头上有关于这段历史的最全面的资料,我将把这些资料捐献给我的母校乔治敦大学。
冯都:除了特德所说的,我们到这些亲历南京事件的传教士的后裔家中一一拜访,希望从他们那里找到一些图片或信件。每一次拜访都让我们百感交集。
我还记得威尔逊医生的女儿如何从她们家储藏室里翻出几盘8毫米的胶片,说这是她父亲留下的,连她都不知道胶片里是什么——那些胶片上积着厚厚的一层灰啊!我们的副制片人迪伦小姐费了好大的劲在洛杉矶租到了手摇的投影机,发现了威尔逊医生怀抱女儿站在家门口的珍贵镜头,最后用在了电影里。
威尔逊医生的女儿出生在南京,受她母亲的影响,现在一家老小还保持着过年包馄饨的习惯。
在南京拜访幸存者
冯都:我在走访南京的幸存者的那段经历更是让我永生难忘。我还记得采访的第一天我去找姜根福爷爷。找了好久,出租车司机说没有这个地方。最后我步行了半个小时终于找到了他家——在一家垃圾回收站的旁边,没有任何电器,一张桌子一张床。老人裹着五六层的衣服在寒冷的冬天跟我讲他的血泪历史。他饱含泪水,却不失尊严。
还有伍正禧爷爷。当我采访完离开时,他很认真地问我怎么回酒店。我说:“打的”。他非常坚持地下楼硬是把我送到了公交车站,看着我上了车才走。他说出租车太浪费。多么可爱的爷爷啊!
中国、日本、西方:视角有何不同?
记者:您认为中国、日本、西方观众看待这部影片会有哪些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有哪些?
特德:我现在还只看到美国和中国的观众在观看影片时的反应。两者方式一样,观众都怀着仁慈、肃穆的心情,有泪水,也有掌声。
冯都:因为中国和日本是当事国,所以中国观众和日本观众看这部电影时自然会带有很深的民族情结,好像是在揭自己的伤疤。所以我注意到这两个国家的观众在看这部电影时非常关注我们如何塑造他们国家的形象。我们听到很多这样的问题:“是否因为这个电影西方国家的人都会认为日本人是万恶的魔鬼?”“为什么在这部电影里没有更多地反映中国人是如何反抗日本侵略军的?”这些问题当然都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
记者:美国人如何看待这段历史?
特德:大多数西方人,就拿我来说,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几乎为空白。对于这个被人遗忘的大屠杀,我个人是非常悲哀的。所以如能把这段历史呈现给十几亿观众,我也感到非常荣幸。
记者:你所接触到的中国人或其他国家的人都是如何看待这段历史的?
特德:所有人都鄙弃战争,也痛恨战争给平民带来的伤害。我真心希望我们可以从过去的这些集体伤痛中吸取教训,并且不要重蹈覆辙。
网友发问:导演是否有倾向?(链结)
使用电子邮件采访之前,人民网还开展了面向网友征求问题的活动,并将问题转给了这两位人士。
网友:《南京》是部纪录片,导演对它有明显的感情倾向么?这种倾向是什么?
特德:这部影片是基于电影胶片、日记、书信和见证者,是来自西方、中国和日本人们的见证,不包含任何我们工作人员的杜撰。我们仅仅是让当年的目击者告诉制作人员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观众了解一段事实。
网友:投资当然是要求回报的,请问拍“南京”这部片子您是赚了还是赔了?您还打算投资其他中国题材的电影吗?
特德:制作《南京》是没有任何收益考虑的。我投资制作这部影片完全是个人原因。即使一旦获取到任何收益,我也会立即将其捐献给南京屠杀的幸存者和中国相关的慈善机构。这段时间我正在筹备另一部慈善电影,是有关无家可归的人的。到现在我暂时还没有任何其他有关中国题材电影的制作打算。
网友:对中国的陆川导演正在拍摄的电影《南京!南京》有什么寄语?
特德:我们衷心希望陆川导演能够成功地拍摄一部真挚的、符合中国口味的反映那段历史的片子。同样我也希望其他电影制作人能够拍摄出更多更好的以史料为基础的纪录片。电影业欢迎更多电影出炉,就让他们大放异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