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风光。
贺延光摄
盛夏,“高原明珠”青海湖,风儿不时送来阵阵清凉。空气中,弥漫着久违了的诗意。
8月7日至10日,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诗人齐聚青海,参加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这是继波兰华沙之秋国际诗歌节、马其顿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诗歌节、德国柏林诗歌节之后,又一重大国际诗歌节。
“久违了的诗歌盛会”,“一场精神的盛宴”……诗歌节内外,这样的感慨不时可闻。
“百姓为何不再为我们的诗歌饱含泪水”
提及时下诗歌在社会中的处境,接受采访的诗人和有关专家学者共同提及的,多是“尴尬、低谷、困境、边缘化”等。
多数受访者认为,曾经一度拥有耀眼光芒的诗歌,有点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诗歌的不景气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诗集、诗刊销量逐年减少,有的销量还不到畅销小说的零头;由于受到出版商的冷遇,许多诗人只能自费出版作品;大量的报纸副刊很少刊登甚至不刊登诗歌;很多诗人生活拮据……
这个拥有数千年诗意传统的国度,真的不再需要诗歌了吗?
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屠岸分析说,这种状况由多种原因造成。从外部看,时代在进步,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文化消费可选择余地也越来越大,诗歌的空间自然会受到挤压;还有一些原因应该在诗歌界内部寻找。他说,包括诗人在内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终生追求“真善美”,但近些年来,一些口水诗、泡沫诗、垃圾诗大量出现,有些诗人还倡导“下半身写作”、“人体写作”,并称要颠覆“崇高”、“传统”甚至“语言”本身,“这样的作品,怎么能赢得读者的心?”
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梁平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些诗人深陷“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的误区,过分地强调诗歌的技术性,而忽略了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社会责任和作为诗人的社会担当,忽略了我们究竟该写什么的深度思考。“这样一种状态的写作,怎么能让那些食人间烟火的百姓,为我们的诗歌饱含泪水呢?”
“诗人要重新找回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责任”,“使命”,诗歌节上,听到这些“久违”的词汇,很多身处现场的人不由得怦然心动。
“诗人一定要跳出狭小的自我圈子,要关心社会,关心民生。”采访中,这种观点,成了一种共识。
屠岸表示,我们这个社会,每天都在进步,有这么多的成就,也有一些问题。但有相当一部分诗人,对此视而不见,主动把自己与火热的社会隔绝开来,在小圈子的浅吟低唱中自我陶醉,这样下笔写出来的诗,完全失去了社会现实意义。“诗歌要回归社会,首先是诗人要在内心回归社会,要真正扑下身去感受社会痛痒。”
著名诗人雷抒雁说,诗歌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好的诗歌,必须要有饱满而强大的精神内涵,才能传得久远,才能感动和“俘虏”读者。他说,诗是一种创造,诗人要对自己的读者负责,现在一些诗歌没有品味,以至于没有读者,“诗人写得随意,读者读得乏味,而诗歌,不能缺乏精神上的盐。”
已故著名诗人艾青的夫人高瑛表示,写诗要有激情,必须要有感而发。一个诗人如果对社会、人类、人民没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写一些不痛不痒的东西,是很难成大器的。诗人的感情应该是健康的,诗歌应该促人上进,引人思索,带给人们更多的美感,这是诗人的一种责任。她认为,在社会变革时期,诗人们其实大有可为。
梁平认为,中国诗歌走到今天需要来一个转体,重新找回对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担当,这两种担当是诗人的基本职责。“只有这样,中国诗人,中国诗歌才能真正在社会转型期获得自己应有的地位。”
“永远也不会停止对诗歌女神的呼唤”
诗歌的复兴,需要诗歌界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多方的努力和配合。
采访中,有专家表示,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语文课本里,虽然都收录了一定数量的诗歌,但是,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诗歌的数量还太少,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二是教师往往只注重逐字逐句的解释,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诗意”方面的领悟教育,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偏离了诗歌的本质,使学生难以领会诗歌的灵魂所在。
此外,专家们认为,目前对诗歌及诗人的奖励也应加强。有专家指出,与小说、影视剧本等能迅速带来现实收益的文体相比,诗歌能带来的“现实收益”显然要低得多。正因如此,多年来,一些诗人碍于生活原因纷纷转行,有些人则转而追求一些能带来“名利”的短命诗歌,令人痛惜。
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赵白生教授介绍说,欧美一些国家,每年都会评选“桂冠诗人”,这些人往往享有很高的荣誉和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也不错,对整个社会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赵白生建议,我国也应设立类似的制度,组建一个权威性很强的评审小组,推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优秀诗歌,评选出和自己的国家、人民心贴心的“桂冠诗人”。
“我们永远也不会停止对诗歌女神的呼唤,我们在这里,面对圣洁的青海湖承诺:我们将以诗的名义,把敬畏还给自然,把自由还给生命,把尊严还给文明,把爱与美还给世界,让诗歌重返人类生活!”8月9日,在青海省副省长、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宣读的《青海湖诗歌宣言》中,诗人们发出这样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