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8月12日电(记者 李明心)正在兰州参加“半干旱区陆面过程与大气相互作用国际研讨会”的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符淙斌12日对新华社表示,研究半干旱区的基本气候和水文条件,将帮助人类找到应对干旱化的办法。
符淙斌说:“半干旱区被治理的可能性要比干旱区大得多,人类在这类地方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像黄土高原东南部是典型的半干旱地区,生态气候敏感、脆弱,如果措施及时、得当,就可避免其变为干旱区。”
他认为,将半干旱区作为切入点,对全球干旱化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大有裨益。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黄建平教授介绍说,半干旱区是从湿润的季风气候到干旱大陆气候之间的过渡带,气候干燥、植被覆盖率低、地表景观梯度大、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具有对人为扰动和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的特征,也是干旱化表现最为剧烈的地区。
干旱与半干旱区面积占地球陆地表面的30%,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在中国,干旱已经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作为一项古老的研究项目,以往的干旱化研究多是以干旱区作为研究对象。
符淙斌说,干旱化是全球性的问题,除了海陆分布等自然原因外,近几十年来由于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区域性的不合理地开垦土地,过度放牧,过度砍伐等人为因素,都对干旱的形成和发展趋势产生了影响。
他认为,虽然包括干旱化在内气候变化的机理以及人类活动对其到底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仍难以解答,但是等一切都搞清楚再采取措施可能就会丧失机会。应该从现在起,提高每一个人的环保意识,从节能和减排两方面采取措施。
“半干旱区陆面过程与大气相互作用国际研讨会”8月9日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加拿大、蒙古国等国的80名专家、学者齐聚兰州大学共同探讨当今世界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气候变化以及对人类发展的影响。符淙斌院士主持了此次研讨会的开幕式。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