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抓好生猪生产,财政部日前下发通知,建立并实施能繁母猪保险与补贴制度。年内中央财政将安排资金11.5亿元,在中西部地区正式启动“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工作。中国保监会迅速响应,要求各地保监局、相关财产保险公司迅速启动母猪保险工作,8月15日起,在补贴到位的地方正式签单。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财政首次划拨巨额资金支持生猪养殖保险。生猪供应关系千家万户的生活质量,牵动国家经济的敏感神经,这11.5亿元的财政资金能不能用在“刀刃”上,人们十分关注。
60元保费有数据基础,今后有望下调
保监会明确规定,每头母猪保额为1000元,保费60元。其中,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负担48元,保户自负12元。有人提出疑问:60元的保费是不是太贵了?会不会因为有政策补贴,保险公司“狮子大张口、漫天要价”?
“这一保费标准是经过科学测算的。”保监会财险部副主任董波表示,以往我国生猪保险的经营面不够大,但人保、中华联合等公司仍有一定的数据积累,60元的保费是测算出来的。“此次"母猪保险"的保险责任包括洪水、台风、暴雨、雷击等自然灾害,蓝耳病、猪瘟、猪链球菌、口蹄疫等重大病害及泥石流、山体滑坡、火灾、建筑物倒塌等意外事故,应该说,保险责任还是比较全面的。最近几年生猪重大病害的频度加快、程度加重,保险公司承保风险随之不断加大,60元的保费定价比较合理。”
董波表示,保险秉承大数法则,参保者越多,费率测算越精准,保险公司经营成本越低。今后,随着承保面的扩大,“母猪保险”的保费还会下调。
如何确保财政资金“落地有声”,切实补在养猪户头上?据董波介绍,一是严格补贴下发的程序。首先由地方的保险公司上报本年度的承保母猪的数量,再由财政按猪补贴。下发补贴时,先由地方财政部门将保费补贴拨付到位,中央财政再拨付资金,并通过国库动态监控系统,对保费补贴支付情况进行动态监控,以防止地方借“保险”之名套取中央财政资金。
另一方面,为防止经营母猪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从中谋取不当利益,保监会要求这部分政策性业务要单独建账。
年出栏100万头率先试点,农户散养猪也可参保
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已确定人保财险、中华联合以及安信、安华和阳光等三家专业农业保险公司承担现阶段母猪保险试点工作。第一阶段以农业部门确定的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的养猪大县(区)为重点,第二阶段将试点扩大到年出栏生猪60万头以上的养猪大县(区),并尽快扩大覆盖面。8月15日前,财政补贴到位的县区,必须有能力签单。
那么,在有试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财政补贴到位的地方,那些自家散养的母猪,能不能参加保险并享受补贴呢?
董波介绍说,根据财政部《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管理暂行办法》,能繁母猪存栏量30头以上的农户,可到保险公司投保,享有财政补贴,按12元/头交纳保费。达不到这一规模的,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或者以村、乡为单位,以统保方式参加保险。“就是说,散养户也可以联合起来参保,这么规定,在方便保险公司核保核赔的同时,也确保让财政的阳光普照所有养猪户。”
参保母猪必须免疫,猪耳“钉标”防止道德风险
近年来疫病灾害较多,为防止大规模疫病灾害对母猪保险经营造成“沉重打击”。保监会要求,参保母猪必须免疫——不免疫不承保。“保险机构会发挥在数据、信息和机构网点上的优势,与地方农业部门紧密配合,共同做好免疫工作。”董波说。
普通人看来,猪大嘴长耳一个样,怎样分辨哪头参保?前些年,有保险公司把参保的猪、牛割了尾巴。没多久,发现整村整村的,圈里都是秃尾巴猪、田里净是秃尾巴牛。对此,如何防范呢?
董波介绍说,一是要求养猪户必须按场、村、乡等单位投保,防止A猪投保,B猪病死后申赔等情形发生;二是保险公司在承保时,必须对参保母猪进行严格把关,核准投保数量和体貌特征。凡投保的母猪,耳朵上都要“钉标”——类似城里超市所售衣物上的钉子状塑料标,有条形编码,没有特殊的工具,取不下来,更不能换只猪再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