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军东盟: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机遇
■徐洪才
眼下,中国—东盟的经济合作已成为热门话题。中国—东盟对话及合作始于1991年,目前的双边合作包括人力资源开发、金融、旅游、交通、通讯、能源等诸多领域,出现了合作日趋深入的良好势头。
不过笔者认为,我国迄今为止围绕中国—东盟之间合作的所有讨论和实践,仍然主要局限于实体经济领域,还较少看到双方在金融领域进行深度发掘与合作的机会。中国—东盟的金融合作虽然已经涉及货币互换和项目建设中的金融支持等,但总体而言,尚属于低级形式和初级阶段,未能从我国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高度来系统考虑我国金融业主动进军东盟将会带来的一系列现实机遇。
历史经验表明,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对于提升该国的国际经济与政治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换句话说,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是该国崛起和成为经济强国的前提条件之一。如何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在相当多人的眼中似乎还十分遥远。但是在我看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目前人民币进军东盟的时机已经成熟。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的外资大量流入,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而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直接关乎中美两国的利益,因此这一问题也就自然地成为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一个焦点,与其相关的便是加快中国金融开放的问题。金融开放本属于一国的内政,理应主动在我。但是事实上,我国金融开放总是受制于人,似乎已陷入被动的境地。
在此背景下,作为对应于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今年我国也正式推出了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这样,一方面表明中国金融开放必须具有对等性,另一方面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民币升值和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一时间,我国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的监管部门争先恐后地出台了各自的QDII操作方案,期望分享QDII的丰盛大餐。
不过,QDII固然应该进行试点,但目前不宜大规模推广。对于QDII的投资者,确实存在以下风险:一是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二是国内投资收益率高于国外投资收益率的机会损失;三是不熟悉国际资本市场带来的市场风险。在此情况下,QDII不仅可能对境内投资者难以形成较大的吸引力,境内金融机构恐怕也难有持续的业务拓展动力。有人说,推出QDII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国内流动性过剩压力。笔者认为,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也就是说,与其先将人民币转换成美元,再将美元投资于境外的金融工具,还不如变被动为主动,乘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之东风,直接向东盟输出人民币。这样既减少了汇兑环节,又可逐步确立人民币在亚太地区的主导货币地位。
有人也许会说,日本和韩国也属于亚洲国家,而且是经济强国,他们绝对不会袖手旁观。但就市场竞争而言,与东盟开展深层次的金融合作,中国无疑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优势。首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提速,为人民币进入东盟提供了极佳时机。其次,在地缘上中国与东盟接壤,陆地和海上交通便利;在文化上,双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东盟老百姓对人民币有着极强的认同感。再次,目前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往来,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离岸的人民币金融市场。1991年至2005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从近80亿美元增长到1300亿美元,增长了15倍,年均增长率高达20%。截至2006年底,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已达1608亿美元,同比增长23.4%。近年来,在东盟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人民币存量,为建立人民币的离岸金融市场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这种情况与1960年代形成欧洲美元市场的情况极为类似。最后,东盟各国、特别是泛北部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大量资金缺口,具备大规模吸纳人民币的能力。
人民币进军东盟,参与东盟地区的投资和经济建设,对中国经济发展也有诸多益处。第一,直接改善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缓解人民币升值和经济外部失衡的压力。第二,分享东盟国家经济发展成果。第三,促进东盟国家经济发展,同时也必然有利于增加我国向东盟地区出口,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第四,可以减少中国外汇储备集中持有美国国债的风险,同时弥补因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向美国出口下降的缺口,从而也有利于改变中国对外经贸结构和减少对美国的过度依赖。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机遇,迅速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