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辉煌60年 呼和浩特,再也不怕鼻子变扁 本报记者 史万森
二十年前,一位细心的外地人出差到呼市,早上起来遛马路,发现街两边的树都是黑的,再细看,树上的麻雀也是黑的。他不解,一问,原来全是污染惹的祸。
这不是玩笑,就在二十多年前,呼市不少市民还都在担心鼻子会不会变扁。为什么?有人说,呼市的污染太厉害,按照生物进化论,人为了最少量地吸入污染物,鼻子就会逐渐趋于扁平。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当年的青丝已经闪出些许银白,王女士的记忆却犹如昨日:“那时,每天骑车上班都得戴口罩,从家到单位不到十分钟,两个黑黑的鼻孔印就出现在口罩上。现在好了,我已经好几年不戴口罩了。”王女士说。
一份资料显示,2006年,呼市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数达到313天,在北方15个省会城市中名列第三,其中优质天数101天,名列第一。而在2000年,呼市的这些指标还排在最末位。
呼市市长汤爱军告诉记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呼市就下大力气抓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的“蓝天”工程,通过建立“环保一票否决”制度,推广型煤、精煤,拆并分散锅炉,调整产业结构,工业入园等措施来治理污染,最终又把这一切用政策法规规范起来。
地处北方,燃煤污染是呼市的主要污染源。汤爱军说,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实行集中供热和联片供热,新建项目一律实行供热或使用天然气等清洁燃料,加快淘汰落后燃煤锅炉是“蓝天”工程的第一项措施。
几年来,呼市共拆除分散采暖锅炉1000余台,仅2006年就拆除了93家单位136台采暖锅炉和80家单位101台燃煤茶浴炉,完成了143台锅炉的限期治理工作,消除了10万多根小烟囱,通过拆危拆临还消除了“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的20余万根烟囱。
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是呼市采取的第二项“蓝天”工程,汤爱军说,目前呼市已发展天然气锅炉200余台,供热面积达380万平方米。同时,全市加强了对煤炭市场的管理,禁止使用高硫、高灰煤炭,进一步加大低硫煤推广力度,通过年审和日常检查相结合整顿煤炭市场,对不符合年检条件的坚决予以取缔。
目前,日益增长的小汽车又成为呼市新的空气污染源。为此,呼市的第三项“蓝天”工程就是强化对机动车尾气的监管。2006年,陆续建成机动车尾气检车线10条,全市共检测机动车40617辆,下达限期治理通知5686份,机动车尾气年检率进一步提高。政府还在呼市积极推广使用清洁燃料。目前全市的900多辆公交车已全部改烧天然气,出租车改用天然气燃料工程正在实施。
内蒙古党委常委、呼市市委书记韩自然告诉记者,政府要依法办事,不办违法之事。这一理念贯穿在呼市的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除了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呼市还相继出台了大量的地方性法规,规范经济发展,最近,《呼市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若干意见》、《呼市关于加快清洁能源推广的实施意见》、《呼市关于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等五部规范性文件正在酝酿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