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郭珊 摄影/刘力勤 实习生/高笑)开心果壳制腊梅、白米砌菊花、洋葱衣作菊花、蚬壳雕成的巨龙……20多台以农作物和废旧物料制作的“七夕贡案”,昨日在东莞市望牛墩镇“广东省首届民间乞巧赛艺会”开幕式上争奇斗艳,引得围观群众叹为观止。
本届赛艺会由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东莞市文广电新局、东莞市文联、东莞市望牛墩镇政府联合举办,首次全面展示了广东各地拜七姐、陈贡案、摆巧物等传统习俗,尽显岭南民间乞巧艺术之美。
传统鹊桥
融入“声光电”
据悉,作为全省首届赛艺会,各地参赛报名非常踊跃,总共有广州、韶关、汕尾、东莞等10个市20支队伍参赛。在望牛墩文化广场上,20多台精心制作的“七夕贡案”分列左右两侧,用泡沫、塑料等制作的“七夕祭菜”,以假乱真的五谷贡品及主题门楼、花坛、宝塔、罗伞、标旗,男耕女织的田园风光,令人目不暇接,展现出一派风调雨顺、仙人和谐、幸福美满的动人景象。有意思的是,许多参赛作品都有意识地吸收了现代“声、光、电”包装手法,鹊桥随着节奏变化着灯光色彩,执手相看的牛郎织女在其上翩然旋转,看得过路的群众都啧啧称赞。
20米长最大贡案
制作时间长达一年
在所有参赛作品中,不少作品创意迭出,例如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乞巧作品,突破了传统主题,展现了长征途中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历史画面,作品中共有38个红军战士及革命群众,全部是由石膏倒模制成,人物形象十分逼真。广州荔湾、黄埔区的参赛作品,将过去西关大屋的家庭陈设以及农村水碓、轮碾、风车、禾桶等生活、生产器具摆上台面,充满浓郁的怀旧风情。
而所有参赛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东道主望牛墩镇政府推出的20米长大型“七夕贡案”,包括茶酒斋饭、龙狮贺节、五谷丰登、鹊桥相会、拜祭香烛等一整套拜祭七姐仪式的经典场景,人物造型、杯盘碗盏等摆设总共百余件,融会雕刻、刺绣、绘画、手工制作等传统手法,堪称“七夕贡案”集大成者。据悉,这台贡案制作时间长达一年。
作品制作大多由五六十岁老人完成
在广东各地,过去每年七月初六晚到初八晚,未出嫁的年轻女性都要在柔和的月光下,向七姐(七仙女)乞求心灵手巧,祈求家庭幸福,祝愿国泰民安。而在这次赛艺会上,各地作品大多都是由五六十岁的老人完成,年轻一点的制作者也在30岁以上。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乞巧作品《强渡大渡河》的主要制作者祁叔已经74岁高龄。中山大学民俗学家叶春生开玩笑地说,“女儿节”都变成“老人节”了。
焦点话题
“七夕”是不是中国“情人节”?
记者获悉,过去广东各地都有拜七姐、制作“七夕贡案”的习俗,虽然已经式微,但在一些乡村每年仍坚持制作贡案、拜祭七姐的习俗。由于七夕文化源自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有不少人士提出,“七夕”可以打造成中国“情人节”。
对此,中山大学著名民俗学家叶春生则明确表示反对,他表示将“七夕”定位为中国“情人节”不妥当,“情人”这个词是外来词,在古代典籍中从没有“情人节”这样的提法,而在中国现代日常语境中,这个词还带有“不正当男女关系”的含义,国人对“情人”这个词存在忌讳,不适合于“七夕”这个传统节日的内涵。他还表示,像少数民族地区“三月三”歌会等文化习俗,可能更接近“情人节”求偶求爱的特点。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罗学光指出,“七夕”文化的本质是和谐文化,表达了老百姓追求生活圆满、忠于爱情的美好心愿,尤其是充分表现了中国女性品格之善良、美好的心灵、聪敏的头脑、勤劳的双手以及优美浪漫的生活情趣。他认为,七夕文化更接近“女儿节”,对于挖掘和谐文化资源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本次赛艺会上,参与制作者多为老人的现象也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忧心,叶春生教授称这说明“七夕”文化传承的年龄结构出现了问题,“女儿节”变成“老人节”怎么办?他认为主要还是要依靠政府力量、传媒的介入和挽救。据悉,制作乞巧物品已被列入广州珠村小学手工课乡土教材,因此加强对年轻人的宣传教育也成为与会专家的一致心声。
乞巧习俗未来会怎样?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杨明径持乐观态度,他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受时代审美观、生存环境的变化、百姓视野不断开拓等因素影响,如今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乞巧展品已经与上世纪50、60年代有了很大差别,传统文化不能因循守旧,要发展必须要寻求到内在驱动力,例如成为地方文化形象名片,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而随着民俗热回潮,年轻一代不见得会排斥传统艺术,反而有可能为老祖宗留下来的习俗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将来说不定在乞巧贡案上出现变形金刚也不奇怪!”
图:
一组带有浓郁西关风情的民间艺术品。 高笑 刘力勤 摄
在东莞望牛墩的乞巧赛艺会上,一组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民间艺术品得到大家的喜爱。 高笑 刘力勤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