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目的就是让埃尔维斯神走下神坛,还原他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巨大努力的真实一面。”在《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传》的序言里,凯瑟琳·特雷西这样写道。
8月16日,距离猫王逝世已经整整三十个年头。
知名音乐评论家、《滚石——音乐时空》主编郝舫说,就近30年来国内引进的版本而言,这本是最好的,也是最全面的。
纪念猫王埃尔维斯逝世三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从8月11日起展开,世界各地举办了各种纪念活动。在猫王的居住地美国孟菲斯市更是热闹非凡,估计超过5万名“猫迷”涌往当地,参加“猫王周”活动,以此来纪念这位偶像。
猫王离开世界已经30年,但他的传记仍在出版,他的歌曲和电影仍被做成各种纪念版本在出售,他生前居住的豪宅也开放给游人参观等等。猫王还在创造着他的价值。
可是这么多年了,猫王的音乐依旧魅力如初吗?
20世纪50年代,埃尔维斯创造性地把乡村音乐、布鲁斯音乐和摇滚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风靡一时的摇滚音乐。然而,披头士乐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引领了被美国人称为“英国入侵(BritishInvasion)”的音乐文化,统治了美国唱片市场,并影响了此后美国本土流行音乐的发展道路。
从“披头士”、“滚石”等乐队的红极一时,到硬摇滚(HardRock)、朋克摇滚(PunkRock)以及重金属(HeavyMetal)等摇滚类型的发展,摇滚音乐早已今非昔比。
“我不太喜欢这种音乐,因为它是六七十年代的摇滚风格。对我来说,他们的鼓和贝斯听起来太简单了。”正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小范是个音乐迷,但他觉得自己不太习惯猫王那个时代的音乐。
在纪念日来临之际,很多网友对于猫王的音乐讨论的也很热烈,很多人表示并不了解猫王的生平,也很少真正听过他的音乐。“猫王处在一个过渡期,传统蓝调向电声布鲁斯转型的过渡期,承上启下。我觉得还是没有电声布鲁斯来的爽。说实话,我不是特别能听懂猫王。”一位热爱音乐的网友这样表示。
在做乐评的媒体人士金燕看来,“中国的音乐爱好者喜欢充满节奏力量和新奇创造力的音乐,而猫王音乐的流行气质更浓些,似乎只适合怀旧,不能满足他们对音乐的新鲜需求。”她认为,很多人买猫王的CD“只是收藏而已”。
“他的音乐在今天看来似乎没什么,但是在当时是具有革命性的,他把很多种音乐融合在一起,也把白人和黑人融合在一起,音乐是最先打破种族隔离的力量。”三联主笔、著名乐评人王小峰如此评价猫王的音乐。
猫王的纪念活动每年还在继续,可猫王却不再是那个埃尔维斯。“猫王在中国就是个象征符号、标本,”王小峰这样认为,“因为他离我们很远,听音乐的时候有时又不能回避,就像鲍勃·迪伦,也是个符号。很多喜欢音乐的人,都追逐比较新潮和时髦的音乐。一个50年前走红的歌手,在更多人眼里猫王是火星人。”
在那本为纪念猫王逝世30周年出版的中文版《猫王传》中,猫王只是一个叫埃尔维斯的男孩或是男人。他从一个害羞、贫穷的少年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又一路滑坡到无可挽回的悲剧。家庭和生活的环境让他养成了放纵的生活习惯,并形成严重的俄狄甫斯情结。在诸多因素的压抑下,埃尔维斯只能慢慢从药物中寻求解脱。
“有时候我们对一个明星的了解,最开始总是从传奇的一面开始,先看到一个放大的人,完美的人。”王小峰这样说。
王小峰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很多书上都说,猫王去唱片公司给他妈妈录制唱片的时候,正好被唱片公司的老板看见,老板眼前一亮,于是猫王就成王了。事实是公司的女秘书看上了猫王,并且不停地向老板推荐,老板还不太情愿,在让猫王录制几首歌曲后,几经波折,才找准他的演唱风格。
“猫王的意义我认为只局限在美国,就像我们谈邓丽君或崔健的意义一样,他在当时的美国是开创性的,但是他从来没有为摇滚乐赋予过灵魂,却让摇滚乐在当时有了鲜活的生命力。”王小峰这样表示猫王对摇滚音乐的贡献。
1977年8月16日,猫王猝死家中。每年都会有各种纪念猫王的活动。猫王是历史中的人物,有人说逝去的才是经典的。媒体人士金燕最后总结说,猫王成为一代经典的抽象意义,是“反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