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据法国《欧洲时报》8月9日报道,葡萄牙华人经济陷入低迷,中餐、百货批发零售业连遭“内忧外患”。
华人移民葡萄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变迁,目前在葡国生活的华侨华人已达到了1.5万人左右。
华人在葡萄牙谋生发展,大多是从开中餐馆起步的,到了最近十几年,华人从事的行业才开始逐渐走向多元化,特别是百货零售和批发行业更是一度“独领风骚”。但是,就在最近一两年时间里,葡国华人经商环境大不如前,甚至屡遭来自外部的“寒流”冲击,加之华人自身问题显现,更使这股“寒流”有“雪上加霜”之势,已使得中餐、百货批发零售等华人支柱产业陷入了低迷状态。
中餐业:遭遇打击元气大伤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葡萄牙开始出现了一批中餐馆,而说起葡萄牙的中餐业,当地华人都把1992年以前的时段称为“最好的时光”。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餐馆的生意一直都处在“火爆”状态,那个时候,葡萄牙人为了吃上顿中餐,经常要排起几十米的长龙等位。
一位经历过“好时光”的中餐馆老板对记者说,当时中餐业完全是“卖方市场”,中餐的价格“想订多高就订多高”。大部分餐馆都有两本菜单,平时用一本,节假日则要用另一本,节假日的菜价往往要比平时提高50%以上。就是这样,葡国人也能欣然接受。
但1992年和1995年葡国的两次“大赦”之后,华人数量迅速增加,中餐馆进入了“遍地开花”的阶段,这个时候,“恶性竞争”成了葡国中餐业的流行词。
但即便如此,中餐馆仍然依靠微利又继续维持了十年左右。2006年,来自主流社会的“一记重拳”,给整个中餐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这一年3月30日,葡萄牙政府有关部门突然发起大行动,在全国境内突击检查中餐馆,重点是餐馆的卫生问题。这次被命名为“东方行动”的大检查,一共检查了全国各城市的130家中餐馆,其中有80%的餐馆被认为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条件,有些甚至触犯了法律的相关条文。
最糟糕的是,葡萄牙媒体记者全程跟踪此次检查行动,进行了专门报道,随后在电视中反复播放华人餐馆被查获老鼠、蟑螂等不卫生画面,在当地人中造成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此次“风暴”过后,中餐业“元气大伤”,多家餐馆生意难以为继。目前,葡国原有的1000多家中餐馆只剩下了400多家。而且,中餐馆关门倒闭的趋势还在继续。
面对这种被动局面,中餐馆老板们只能希望从业者能够加强自律,搞好卫生,不要再给人抓到把柄,也有老板们思量着,把中餐馆改为开放式厨房,通过这种形式,吸引葡萄牙客人放心用餐。
百货业:缺乏诚信终酿恶果 在葡萄牙,当地华人还有另一个支柱产业,即百货批发和零售业。从1996年开始,葡萄牙出现了华人经营的零售店。就整个欧洲来说,也是葡萄牙华人经营的百货零售店数量最多,一共有将近3000家。
最初,葡萄牙华人批发商推行这样一种运作模式———只要去租下一间店面,就可以开张经营,所有的货物全部由批发商提供,零售商先赊账,卖掉货之后再还钱。这种模式,把开零售店的成本降到了最低,低到几乎人人都可以开店。后来,越来越多的批发商也跟进采用了这种模式。在最初的几年里,从事批发和零售的商家生意都很兴隆。
但是,几年之后,这种经营模式开始逐渐出现了问题,一方面零售店在大量增多后,逐渐开始进行恶性低价竞争。最关键的是,有些零售商开始恶性赊账,被拖欠的批发商虽想讨债,却又怕得罪这些零售商,担心他们到其它批发店进货,而零售商正是抓住批发商们的这种心理,赊账不还,卖掉货物的钱都拿去给自己买房子、买汽车。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应对无信零售商们的“恶意赊账”行为,2006年底,在当地华文媒体《葡华报》的组织下,葡萄牙22家主要批发商组成了“百货批发商联盟”,为那些欠款不还的零售商列出了一份黑名单,停止给这些零售商供货。另外,他们还建立了一个信誉评估体制,给新客户打分,以排除那些无信商人。
据介绍,“百货批发商联盟”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使当地的“商业链条”逐渐恢复了运转。特别是批发商在提高经营产品质量、创立自己的品牌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为当地华人经济转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有当地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当前,葡萄牙华人百货批发零售业总体处在被动的守势,已进入了相对萧条的时期。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一些积极的因素也正在显现,如由华人开创的新行业开始越来越多。而且,在葡萄牙金融、科技、超市等各个行业也开始出现华人的身影。当地华商相信,凭借华人的勤劳努力,在不断加强融入,守法经营,避免与当地主流社会发生冲突的前提下,华人完全有理由为自己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