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位于德克玛哈瑞的红海面粉总厂。
李海元摄
位于红海之滨、东非之角的厄立特里亚,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是个陌生的国度。从数字上看,它是个独立才10多年的年轻国家,国土面积12.5万平方公里,人口400多万;目前国内生产总值约10亿美元,经济实力居世界第158位,人均国民收入仅170美元,世界排名201位,属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但是,当记者来到该国首都阿斯马拉时,并未发现在一般贫穷国家常见的乞丐和脏乱景象。
相反,看到的是清洁的街道和安宁的秩序。在清晨的阳光下匆匆过往的人们脸上,洋溢的是自信与希望。
阿斯马拉并不大,人口50万,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居民和睦相处。中国驻厄特使馆的同志说,厄特的社会治安非常好,可以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舒展大使告诉我们,别看这个国家小,经济还十分落后,但是这里的人民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传统。厄特总统伊萨亚斯对中国的解放事业和毛泽东思想有过很多研究,非常赞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思想。
记者了解到,厄特政府非常关注民生,把粮食安全放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由于厄特的农业自然条件不好,全国可耕地面积仅有5.5万多公顷,高原地区的年均降水量可达900毫米,低地地区还不到400毫米。每年3个月的雨季,被视为最宝贵的农作物生长黄金季节。每逢6、7月雨季来临,人们早早把田地平整好,就等着下雨播种。长期以来,厄特粮食不能自给。厄特独立后,政府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在2006—2008年的3年发展计划中,又特别强调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农业,实现粮食自给的安全战略,加大对农业设施的投入。
在德克玛哈瑞这座厄特的新兴工业城内外,既有食品加工厂,又有农场。在城内的红海面粉总厂,总经理奥马利安介绍说,该厂有50多年的历史,过去日生产能力只有15吨,一年前政府投资添置了新设备,日产量提高到了40吨。在城郊,记者参观了一家私营农场,那里采用的是深井滴灌技术,种植了土豆、玉米、西红柿、苹果、西瓜及当地水果等多种作物。厄特朋友说,缺水是厄特农业的大问题,这样的示范农场在全国已有不少。这些面向农村的产业,正在改变着厄特农村的生产技术,保证农牧产品有稳定的出路,既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可增加当地收入和就业。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厄特的粮食已经接近自给水平。
培养人才,是发展的重要保证。厄特总统伊萨亚斯说过,人力资源至关重要,它是经济发展的软件,能够提升一个国家的实力。如果在人才和资源中选其一,我们宁愿选择前者,因为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保证国家持续发展。
位于阿斯马拉郊区的曼纳菲技术学校,占地虽然很大,一排排的教室和宿舍却都是简易房。该校现有4年历史,是通过边建设、边教学发展起来的,现已拥有科学、工程技术和教育3所学院,有教职员工260人,在校生5000人。工程技术学院负责人表示,他本人毕业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后在伦敦一家公司工作,两年前回国。他说,学院有不少教师都是曾留学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海归派”,他们甘愿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因为祖国的教育事业需要他们。他还特意说道,中国非常支持厄特的教育事业,由中国援建的新校舍不久将要开工,其完工后可容纳1万多名学生。
厄特独立前只有阿斯马拉大学一所高等学校,在校生3000人。独立以来,尽管财政紧张,政府仍把发展教育放在首位,在全国实行免费教育,并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在不同地区建立起六七所高等技术学校,全国大中小学在校学生从18万人增加到现在的70万人。与此同时,厄特政府不仅注重青年的专业知识教育,还注意青年思想的锻炼培养,政府要求城镇高中毕业生必须参加为期18个月的国民服务,迄今已举办21期,超过50万人参加。他们“亦军亦学,亦工亦农”,学习革命思想,培养坚强意志,也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