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婴儿”成高峰 儿童入学压力超过预计
大河网讯 大河网-河南商报报道:又到一年入学时。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坦陈:今年的入学压力超过了预计。
体验到“入学难”的家长很疑惑:学校不够用,为啥不多建新校?从2005年起,郑州一口气新建22所中小学后,步伐似乎又慢了。
面对资金、土地的难题,郑州小学教育期待“破冰”。■商报记者肖海丽吴静实习生李政
【现象】
入学儿童数量超过原来预计
最近几年,郑州市区适龄儿童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入学压力也逐年加大。
二七区每年以8%~10%的速度增加,今年市区辖区招生4290人,原齐礼阎的10所小学招生2000人,计划招生总人数近7000人。
去年,金水区适龄儿童突破1万人。而今年,金水区通过户籍调查的数据显示,6周岁~7周岁的儿童有6822人,7周岁~7周岁半的儿童有4597人,加起来1.1万多人。
另外,每年还有2000~3000名外来务工子女在金水区入学。各学校的接收能力已达到饱和,个别学校甚至把会议室、多功能厅改作教室用。”
一些新建学校,也遭遇生源压力。以二七区兴华小学为例,今年是该招生的第3年。第1年招生,来学校报名的人不很多;第2年,学校计划招收3个班,但报名人数达260多人,只得增加一个班,平均班额达到60多人。
今年,该学校辖区内学生大量增加,根据学校摸底显示,6岁半以上的学生达360人,而学校只有4个班的招生计划。
【疑问】
为啥抬门槛?
学生太多,学校容纳不下了
学生太多,学校容纳不下,咋办?学校只能逐步提高入学门槛。
原来,学生6岁就能入学。最近两年,金水区开始把入学门槛提高到6岁4个月、6岁6个月,有的热点学校提高到6岁8个月。二七区、管城区、中原区也大多采用这种办法缓解压力。
同时,学生入学报名的证件也卡得越来越严。为了防止择校,户口簿、房产证地址要求“两统一”,外来务工人员要持有在劳动部门备案的用工合同。
管城区教体局一位工作人员说,每到招生季节,学校就像侦探一样排查各种特殊家庭的特殊关系,辨别家长所说情况的真假,以此来判断孩子到底该到哪个学校读书。“谁也不愿意故意给家长出难题,关键是僧多粥少,让谁上不让谁上?只能把标准定高点了。”
学生为啥恁多?
“世纪婴儿”形成入学高峰
2000年是世纪之交,又正值中国俗称属龙的年份,许多年轻父母都赶在那个时候生“世纪婴儿”、“龙子”、“龙女”。
2006年新生入学,各区已经感受到了“世纪婴儿”带来的压力,如金水区去年新生首次突破1万人。去年,各区通过提高入学年龄要求的办法,缓解了一部分压力。而这些压力,只能被转移到今年。
外来人口的子女增长较大
早些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没有资格进入郑州的公办学校读书的。郑州上百万的流动人口,要么把子女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要么只能把孩子送进条件较差的农民工子弟学校。
2003年5月,金水区政府下令取缔辖区内9所未经批准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将学生全部转移到公办学校,率先在全国实现了让农民工子弟走进公办学校读书的梦想。
截至2006年8月24日,市区小学一年级共安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8205人。其中,金水区2890人,中原区1300人,二七区2495人,管城区1520人。
根据统计,去年金水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在校生的27%左右。今年,二七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到新生总数的近40%。
户籍开放也增大了压力
郑州的入学难,跟2001~2003年“全面开放”的户籍政策也有关系。
根据郑州市公安局的统计数字,2001年11月至2005年4月,有38万多人把户口转入郑州。这38万多人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学龄前儿童超过10万人。查阅当年的资料,当时转入的“户主”,有的只有8岁。
除了这段集中的户口迁移,近几年,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郑州市人口也在增长。2000年,郑州市区常住人口259.1万;到2007年,这个数字已经超过309万。
择校心理加剧入学压力
孩子条件不符合,家长感觉“入学难”。有的孩子入学手续齐全,家长依然感觉“入学难”,因为,他想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
最近几年,家长“造假”为孩子择校的消息,在报纸上经常看到。一个房产证上挂7个孩子,房产证地址写到公共厕所……这些都是择校引发的“闹剧”。
而有点身份地位的家长,更是不惜动用一切社会关系,找关系、递条子。
“提高入学门槛减小的那么一点点压力,最终又都被这些关系户填上了。”这个校长说,虽然入学压力普遍大,但如果热点学校的压力能往其他学校稍微均衡一些,也不至于出现八九十人、上百人的大班。
为啥不多建校?
学校增加赶不上学生增长
2005年,郑州市新建22所中小学,缓解市区学校的招生压力。但这些新建学校都遭遇了“大班额”。
据了解,2006年,市区新建22所中小学共招生7255人,134个教学班,平均班额为54人/班,超过国家规定的小学45人/班的标准。
今年,不少区都在采取相应对策,通过改扩建、新建学校,缓解小学入学压力。
金水区准备花800万元对全区19所学校升级改造,投资4000万元对金桥小学、沙口路二小等小学进行整体改造,增加学校容量,改善办学条件。
二七区也在通过改扩建学校,增加学校的接收能力。原齐礼阎乡撤销后,二七区教体局接管了原来乡里的10所学校,成立南部城区中心校,并对其进行升级改造。
土地、资金制约新建学校
“为什么不多建几所学校?”被年龄、证件“卡”住的学生家长抱怨。
据一位教体局的负责人介绍,新建学校是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协调土地和大量的资金。2004年新建的那批学校,是由市政府和区政府共同出资建造的,有的区政府为了建校,贷款将近1亿元。
现在,规划兴建学校,市里一般出500万元资金,其余资金由区财政负担。“但建学校是个特别花钱的事儿,包括征地在内,建一所24个班规模的学校,就需要3000多万元,新建一所中学,需要5000万元左右。”这位教体局的负责人说,巨大的财政开支,让各区对新建学校积极性并不太高。
除了资金,土地也成为一个关键因素。市区教育用地不好协调,且土地价格较高,一般一亩得35万元左右,个别地段会更贵,这也是新建学校经常距离市区较远的原因。
【建议】
在资源紧缺时更要强调公平
郑州市中原区秦岭路小学校长曹建平说,提高年龄限制,严把证件关,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无奈之举,要真正缓解郑州市的入学压力,除了新建学校,没有更好的办法。
一位在教体局工作多年的部门负责人说,有人曾经提出,生育高峰很快会过去,这时候建太多学校,将来空置下来就会形成浪费。一些领导也用这个理由,拒绝为学校拨款、拨地。
“实际上,这个担心是不成立的。”该负责人说,郑州规模会越来越大,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到2010年,郑州市常住人口将增至500万人。即使生育高峰过去,学生数量也不会在短期内回落。资金、土地难题,归根结底是观念问题,是把教育投资摆在政府工作哪个位置的问题。
公务员李成则认为,目前,在短期内无法缓解压力的情况下,保证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学校都不考虑人情因素,不给关系户预留位置,入学门槛还有下降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