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理”见证中国食品安全
本报记者 惠鹏权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被闹得满城风雨,有一些外国人似乎开始“谈中国饮食而色变”。然而,在中国数千年的饮食文化背景下,在生意兴隆的百年老店里,所谓“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却显得那么片面和不堪一击。
8月14日中午,本报记者来到了中华老字号“天津狗不理包子”北京王府井店,远远地就可以看到仿古设计的狗不理包子店门庭若市。
跟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记者来到“狗不理”包子店面前。古香古色的店门前,一些准备进店的顾客仔细地看着“狗不理出典”——“‘狗不理’始创于1858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清道光年间,河北武清县一农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取名狗子……”不少顾客一边看一边对“出典”中慈禧太后所说的“山中走兽云中雁,腹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的评价,表示赞同。
进入“狗不理包子”店内,正对着门口的收银台,早已经被前来交费的顾客严严实实地包围住了,人们手里举着红红绿绿的钞票,大声喊着“三鲜包子套餐”、“猪肉套餐”等,一边交钱,一边还要小心其他端着托盘的顾客,“别挤,别挤,小心烫着”,“当心油着”,拥挤的人群中时常冒出此类话语。
记者环视了店内,座无虚席,不少座位后还站着三三两两的等座的顾客。记者小心地挤过人群,一小步一小步地挪着走到一位服务员面前,请她为记者找个座位。服务员掂着脚环顾四周,很无奈地告诉记者:“不好意思,下面已经没有位置了,请您往楼上走走。”
记者又一步一步挪到楼上,楼上的顾客也没比楼下的顾客少到哪去,摩肩接踵,走上一步都很费劲。等了好久,记者终于找到了座位,虽然人很挤,但是吃着包子,喝着粥,用照相机记录着“狗不理”的热闹景象,感受着“狗不理”的“非一般”气氛,记者竟是浑身地舒坦。
而记者邻座的顾客老张也在为“狗不理”做宣传:“我经常来吃,这里的包子就是好吃,而且吃着踏实。”
在“狗不理”包子店内和老张有着相同看法的顾客不在少数。当然,另一方面,“狗不理”也不愿意拿自己的百年声誉作赌注。
随后,记者致电天津狗不理包子饮食(集团)公司,负责宣传的刘女士接待了记者。当谈到目前热点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时,刘女士告诉记者,天津狗不理包子的主要原材料,包括猪肉、蔬菜等都有专门的养殖基地,科学养殖,所有程序都要确保健康无污染。在包子的制作过程中,天津狗不理包子饮食(集团)公司更是进行了系统的质量跟踪。用刘女士的话说:“我们将工作深入到了一切顾客可以想到和想不到的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