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左)、杨青(中)、申菲(右)进行转基因实验 |
本报讯(记者 张雅娟)春天,青青杨柳发芽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随之而来的飞絮,却让人感到很苦恼。不起眼的事情却引起了保定三中三名普通中学生的关注,并为此苦心钻研一年多。
目前,三位中学生的科研成果《不飞絮741杨转生根基因的研究》有望让无絮杨扎根大地。
初衷:突发奇想帮无絮杨生根
参与此项研究的三名同学杨青、申菲、王言分别是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的学生。他们都是保定三中生物科技园生物小组的活跃分子,经常参与学校的科技活动。
杨青是三个人中年龄最小的小师妹,也是最早提出该课题的人。
“每年春天杨絮飞舞的时候,大家都感觉很烦,要是能让杨树不飞絮就好了。”2007年春季的一天,杨青将这一大胆想法告诉了学校老师徐兴兴。徐兴兴曾是河北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比较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她主动担任了实验指导老师。
在徐老师的支持下,杨青开始查阅各种资料。最后她了解到,目前广泛推广的741杨树虽然是不飞絮的品种,但是却在生根、种植上一直存在困难。于是,她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杨树生根。
听说这个课题,生物小组中的另外两人申菲、王言也很感兴趣,三个人的研究小组就这样组建起来了。在徐老师的指导下,他们查资料、论证试验的可行性,还找到了河北农业大学的老师咨询相关的技术问题。
最后,他们确定用转入生根基因的方法来提高741杨的生根能力。
曲折:三人都曾差点儿放弃
在进行此项目之前,三名同学对“转基因”只是有个概念性的认识。
“我们原来只是从日常的新闻、食品上知道有转基因产品,但是究竟什么是转基因,好像谁也不是太清楚。”王言是三个学生中年龄最长的一个。他说,通过这个项目,他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明白了坚持不懈才能成功的道理。
整个实验过程陆陆续续持续了一年,三名学生早已经数不清用了多少株白杨,业余时间基本上都是在试验室中度过的。
“我们也有过很多次争执,遇到了很多困难。”申菲说,有时候眼看就要生根了,植株却被细菌侵害,不断失败几乎让他们丧失了信心。他们三个都曾有放弃实验的念头,但最后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第一批植株培育成功时,我们和老师高兴得像捡到了宝贝,绝对比捡钱还高兴。”王言说,他们的“宝贝”先后参加过河北省第2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全国大赛中还获得了高中组一等奖。”
成功:领奖时紧张只说谢谢
指导老师徐兴兴告诉记者,学生的这个项目,是从河北省第2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走出来的,一直走到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8月4日下午,昆明,第2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杨青、王言、申菲三个同学顺利通过比赛的答辩。
“当时评委们的问题不是很多,说我们的项目不错。答辩后,我一直在想,他们的‘不错’是不是鼓励的托词。是不是对每个参赛的人都这么说。”王言说,他真担心获不了奖。
“颁奖那天,宣布结果时从三等奖开始的。”申菲说,三等奖获奖人比较多,未能当场宣布名单,宣布二等奖的名单后,河北省参赛的选手中,只剩下三组人没有念到。
“我当时想,我们没机会得一等奖,可能就是三等奖了,心特别凉。”申菲说,当时自己手脚也冰凉,后来宣布一等奖名单,当听到“保定”这两个字时,她惊住了,而身旁的王言则“啊”地大叫了一声,杨青一个人坐在那里不停地笑。
“我赶紧拿出电话给妈妈打电话,当时声音很大,申菲提醒我注意影响。但我激动地发抖,一直到台上领奖时都在发抖,跟颁奖老师只知道不停地说‘谢谢’。”王言说,长这么大,他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做紧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