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外包面临挑战
■实习生 顾善闻
2007年9月1日-3日,来自美国、日本、印度、中国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团组以及微软、爱立信、华为、中兴通讯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将云集南京,参加第三届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博览会。
本次由国家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国家版权局和江苏省政府共同主办的博览会,将突出“服务外包和软件国际化”主题。
自1960年代以来,全球制造业转移方兴未艾。与此同时,以服务外包为表现形式的服务业转移也拉开帷幕。
所谓服务外包,是指公司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优势而将部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的一种商业模式。服务外包主要分为软件外包、技术研发、信息技术服务等。业内人士称,中国的服务外包绝大多数为软件外包。
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软件发包国,中国也是日本最大的软件接包国。从2004年到2006年,中国承接的软件外包业务由6.3亿美元增加到13亿美元,其中收入的60.1%来自日本客户。
其实,在全球软件外包市场中,日本还不到10%,而且与欧美相比,日本软件外包还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利润明显偏低。作为外包业务发包大国的美国占据了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50%-60%。凭借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相对低廉的工资成本以及优秀的英语沟通能力,印度公司承接了美国70%的外包业务。
与印度相比,中国外包业务并不乐观:印度软件行业协会年度报告显示,印度2005-2006财年离岸外包为63亿美元;而中国软件离岸外包业务2006年才13亿美元,且以低端的编码和测试为主。
“无论在语言、文化、工资成本还是地理位置上,中国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立足和巩固日本市场,同时积极拓展欧美市场。对日外包虽然利润偏低,但潜力巨大。”业内专家、《中国进出口软件》杂志主编萧亚平对记者说。
目前,中国对日外包业务已形成较好的基础优势。在被托马斯·弗里德曼称为“中国的班加罗尔”的大连,有近2万人从事软件外包业务,其中70%懂日语。目前大连在校学习软件相关专业的学生高达4万多人,其中约一半接受了日语培训。
在开拓欧美市场方面,业内人士分析,中国也有优势:庞大的、相对廉价的人才储备;远优于印度的基础设施;从事外包的人员流动率较低。同时,政府大力扶持。2006年开始,商务部启动了“千百十工程”,计划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资金,在今后的3到5年内建设10个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基地,推动100家跨国公司将其部分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同时培养1000家大型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企业。
除自身优势外,欧美特别是美国的跨国公司为降低成本、分散风险,也愿意将部分业务发包给中国企业。
当然,挑战也同时存在:外部环境方面,印度公司已经占据了美国服务外包市场的70%,且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人脉关系;内部因素,中国从事服务外包的企业大约有8000家,其中员工少于50人的占了80%,拥有2000名以上员工的企业只有5家。而印度的服务供应商虽然不到3000家,但至少有15家拥有2000名以上的员工。而且,中国企业大多处于软件行业价值链低端,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并屡禁不止,这成为欧美发包企业最大的顾虑之一。
也有观察人士认为,发展对欧美企业外包的最大瓶颈是人才。虽然中国每年都能培养出大量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工程师,但既懂技术、又会管理且精通英语的合格人才实在太少。
“现在大学教育教材内容陈旧,纸上谈兵。大学扩招后,学生整体素质也下降了。”萧亚平说,“10年之内对日外包还将占多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