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3岁的姜凯早已身家过亿 图 彭辉 |
姜凯 我为乔丹和奥普拉理财
用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话说,他是“中国最好的出口品”
本刊记者 李乃清 发自上海
业界有妙喻:共同基金乃少林与武当,对冲基金则东邪又西毒。
不限投资领域,用足杠杆,大胆做空,高风险,高收益……对冲基金(Hedge Fund)已经成为全球高资产人士的专有投资模式,当然,这些金融食物链的高端猎客离不开他们的大管家——对冲基金经理。“我们做的东西本来就和别人不一样!”低调许久,中华对冲基金经理姜凯终于露出了锋芒。
姜凯今年33岁——这年龄,华尔街未来的对冲基金经理多半在投资银行拼命熬夜,或者呆在公募基金里抓紧修炼,再过几年,等媳妇熬成了婆,他们才可能真正拥有自己的对冲基金——干这行,平均出道年龄42岁。不过,姜凯创立中华对冲基金(原名龙基金)时才24岁,是最年轻的对冲基金经理,更是该领域首位华裔,用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话说,他是“中国最好的出口品”。
上海,恒隆广场61层,拐角一室,墨绿玉石上烫金大字赫然排开:中华对冲基金、China Fund, LP。推门而入,落地玻璃窗映入眼帘,一览众楼小的大视野;墙上是主人姜凯与政商界要人的多张合影:薄熙来,韩正,芝加哥市长,Google创始人……办公室内只见5名员工,大背投锁定CNBC财经频道,分析师紧盯电脑屏幕,偶尔抬头扫两眼大洋彼岸的现时交易情况。正是这月租金5万、112平米的办公空间,自由操控着投资者们上亿美金的投放,其中不乏球星乔丹和名嘴奥普拉这样的高端客户。
下午3点,姜凯从香港某名导的饭局中赶来。闻听拍照,他有些紧张:没打领带,头发还有点乱。“有梳子吗?”、“Do you have a tie?(你有领带吗?)”,在小小两间办公室跑进又跑出,一中一洋两句吩咐后,中国助理翻出梳子,奥地利雇员递上领带。这位身家过亿的经理不太习惯摆拍,想做表情,却免不了抿嘴的小动作,剥离金融家风度,藏着几分稚态。采访期间,他的语气低低缓缓,只有用英文时,一口地道的美式发音才显露出爆破力。他的回答略有迟疑,敏感处,他总腼腆地笑笑:这个,可以不说吗?
我干这行没背景
在美国,行业排名前20位的对冲基金经理人均年收入8亿美金。
“去年我们行业里面最高收入的那个人,你知道赚了多少钱吗?我说的是现金哦!21亿美金,这是他的年收入,James Simons(詹姆斯·西蒙斯),Renaissance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文艺复兴科技公司),OK?这是现金哦,和人家股票上市,身价21个亿完全两回事!我再说一遍,这个是现钞,已经兑现了,和你股票没兑现是两回事情!”说这席话时,姜凯的脸上绽放光彩,劲道十足。
“那一般干这行家庭都有些背景吧?”
“我做这一行真没什么特别背景,我们家没人是做投资的。”
姜凯出生于上海,父亲是位画家,原本期望子承父业。“小时候,画素描,特别枯燥,特别枯燥!画石膏像,你知道吗?一个男孩子,而且最喜欢玩的那种男孩,让我整天坐那里,真受不了!我父亲想让我也成为画家,他觉得,有个手艺将来能谋生,但我觉得吧,我有办法!那时候看些香港电影,里面有很多都和股市有关,我就觉得股票是一个能发大财的机会,特别有兴趣!”这是他股市情结的萌芽。
中学赴美,那个抱怨“上海数学太难”的孩子在异国开了窍,成为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队队员,随后进入伊利诺伊大学读金融,大学期间姜凯主要做三件事:学习、炒股和创业,经他自己概括:学习靠后,重点炒股,创业失败。
“那时候互联网兴起,雅虎和网景刚开始,我也雇了几个同学一起创业做网站,我们做了一个classify.com,是个分类广告网站,专门推销旧汽车。我亲自跑车行,跟他们说,你把这些车子的照片和信息放我这网站上,价钱要比报纸低。很多车行那时候确实很想做这生意。但是为什么没做下去呢?一个原因,那时家里就只有一辆车,我要出去找客户的话,得把家里的车开出去,那样家里不方便。另外就是后来没有再多的资金流过来,赚的钱不够用于投入,只得把这网站以很少钱卖掉。其实再做下去,就是一个billion dollar compfunction(iterator) { var result = false; this.each(function(value, index) { if (result = !!(iterator || Prototype.K)(value, index)) throw $break; }); return result; }。”
“就因为我没有一种business sense (经商意识),如果我父亲是个生意人,可能就教我一些experience(经验),比如拿我们的idea(理念)去银行贷款,我们也比较conservative(保守)不够aggressive(进取),所以做好这件事情确实很不容易,当然,到最后卖掉还是赚了点钱。” 创业这事虽没成功,但对若干年后的投资颇有启发:“所以,98、99年,我们最大的投资就是互联网。”
“大学期间最主要的一件事还是做股票,我家并不富裕,供我读大学已经很不容易了,当时我就弄了点助学金和贷款炒股票。”姜凯向银行借了3000美元的低息贷款,终于涉足儿时梦寐的股市,但一切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
“人家赚钱,我也要赚钱啊,我也读很多书”,和大多数人一样,姜凯也曾捧读《格雷厄姆论价值投资》之类的投资圣经,依照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理论,集中投资低估的、低持有的、低关注的公司,“但书上提到的那种价值股确实很少,我买了以后不是继续往上涨,而是继续往下掉,很奇怪的,那时亏了也有5、6万美金。”
几番折腾,姜凯得出结论:价值投资理论对时代的胃口来说太慢了,“有句话:当你找到开启华尔街这扇门钥匙的时候,(停顿,诡异地笑)他们把锁换了”,这以后,他抛弃“三低”策略,将对市盈率较低股票的关注点转向高新科技行业的一些高成长性股票。结合自己的数理优势,姜凯还独创了一套选股模型,利用计算机程序,排除汇率、利息、经济成长率等40多种左右股市波动的干扰因素,用以预测股票不同阶段的涨跌情况。结果他赚了不少钱。
而今再聊股票,姜凯说得简单:“在股市上面,只有1%的人赚钱,还有99%的人其实是输钱的,你知道这1%的人赚谁的钱吗?也就是赚99%的人的钱!股票其实很简单。”
不做A股和H股
1996年,姜凯大学毕业,成为瑞士银行交易员。2年后,客户中的一位地产商相中其才干,一下投资60万美金,凭借这第一桶金,姜凯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对冲基金——龙基金。
“97年,1年间我把他的钱翻了1倍,他在其他银行从没拿过那么多,觉得我很不错,建议我自己做。其实做投资伯乐到处有,我们这行是给人家赚钱的,你放一笔钱在我这里,我给你去买东西,买什么东西你都可以看到,而且,对错不是我说了算,市场说了算。所以说,我不需要去汇报我的老板或谁谁谁,市场就是我老板,我对了,市场就给我个成绩,我错了,市场就会狠狠打击我,事实上,你真正知道怎样去做的话,市场是一个很大的聚宝盆。”
在银行做交易员只能领工资,而操作对冲基金的回报率迅速翻高。“这个行业是最快时间赚钱的,因为你用的方法是借鸡生蛋!完完全全是借鸡生蛋!”
对冲基金在美国有明文规定,其投资者身价一定要在100万美金以上。目前,在姜凯的中华对冲基金开户已经从初创期的50万美金上升至300万美金,确切说,1个人有300万美金现钞做投资,他的身家 差不多有1亿美金。对冲基金经理的报酬按照佣金加提成:所管理资产的2%作为固定管理费,利润的22.5%为奖励。与共同基金相比,这种形式对基金经理而言也具有很强的激励动力。“你有本事给人家赚钱,人家就会投资给你。这样一种赚钱方法大家都满意,我给你挣十块钱,你给我两块钱,我不给你挣钱,我一分钱都不要,这是相当公平的一个交易,这东西立竿见影!”
98年姜凯刚入行时全球对冲基金仅有1万来个,而今,对冲基金的规模已经难以计数,人们只知道,大多数亿万富翁都将钱投资在这一领域。“他们跟我说,赚那么多钱,我就投资对冲基金,就把它当一个项目来投。他为什么要投资对冲基金?不投一个餐馆、公司或者商店?投资一个餐厅,你有很多overhead(管理费):租金、人事、装潢这些,人还没进来,你每个月都要cover这些固定支出,还要找个合伙人,还得对半开。对冲基金两样,它没有overhead,不赚钱时你不需要付overhead,亏钱时你也不需要付overhead,这是一。第二点,这个行业有80%的利润,你想想看?世界上没几个行业有80%的利润,Microsoft也只有70%的利润,Google大概有80%的利润,从一个投入和一个产出来看,各个行业都没有这么高利润的。所以说最最有钱的那些人都投对冲基金。”
姜凯只做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的股票,“A股和H股虽然成长很好,但是我们没有参加,因为我们是一个对冲基金,在A股里面不能做空,也不能有期权这类回避风险的工具,而只能单向买长线做,所以说,我们不做A股。”为了炒美股,这位老总每两个月飞回美国,在上海时每晚9点至凌晨5点高强度工作,以保持与美国股市开盘同步。“有句话讲‘Money Never Sleep’,对冲基金需要24小时投资。”
创立至今,姜凯的对冲基金年均回报率为47%,换言之,假如98年交给他100万美金,现在已变成3200万美金。2001年至2003年中华对冲基金在美国行业排行榜上连居首位。业绩卓有成效,但姜凯却没有继续扩大基金规模,“这个基金排名主要是市场推广的一个手段,2003年我们关闭基金,不再对外开放,我们不需要再找新的钱就比较低调了,新投资者来我们也不收了。”2003年和2004年姜凯大规模向客户返还资产,目前,其基金规模仅有1亿多美元。“我们有句行话叫law of large numbers(大数字的一个规则),越大就越难做,你1个亿和你10个亿的操作完全两回事,你1个亿可以做70%,80%,你10个亿可能只能做20%、30%,因为市场上只有那几家很好的公司可以做投资,一旦做大就相当相当难了。”
巴菲特过时了
在对冲基金这样的行当追涨杀跌,高风险是难免的。尽管也遭遇过操盘手失误一夜间500万付诸东流的惨痛,凭借锐敏的市场洞察力,姜凯在投资领域积累了越加丰富的经验。
“在股市上面,我跟很多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赚钱不是本事,输钱才是本事。在一个牛市里面大家都知道怎么赚钱。输钱呢,你也要知道怎样去输,因为输钱是肯定会发生的!但是——你输得要比别人少。”
“9·11”事件发生当天,当第一架客机撞击双子楼时,美国股票的早市还算稳定,但股市即将大跌的阴云已四处弥散,在大多数人犹豫不决的时候,姜凯则当机立断做了空线,“许多人怕‘割肉’,这种心态是不好的,我当时就割得很快。”果然,当日股市受到撞击,关门告急,闭市状态持续了1周之久。股市恢复正常后,姜凯又立即改做长线,“所以说,怎样好好输钱才是真正的本事,生财难守财更难吧,第一,要知道,投资肯定会输钱,第二,要知道怎么输。”
经历了大学期间创业炒股的历练,姜凯对前辈的投资理念进行了反思。巴菲特式的“买入,持有”理论主张长期持有好股票,充分享受公司成长,从而取得最大收益。但姜凯认为,随着互联网诞生,产品周期已缩短,上市公司股价的波动性越来越大,应该采取“买进,交易”的策略,以短兵相接的交易快速获利。“你如果买入持有只针对一个公司股票,很难选择。当然一些蓝筹股不错,但也有一下子变零的。优秀公司数量有限,但股市指数会不断上升。如果你真要买入持有,就只有买入持有一些指数,一个指数里面有几百个公司,你不可能几百个公司全部变零。”
“现在中国股民炒股有没有什么误区?”
“肯定有误区,第一,他不知道(他买股票的那些)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他也不知道市盈率是什么。当然我知道股市还会涨,但是当股市掉下来的时候,这些股民都会被套牢,这是相当不该做的事情。我们每个人生病都会去找医生,但股民做股票都想靠自己,生病的时候我们会不会自己开刀而不去找医生呢?不会啊。最好还是请人帮你管理这些钱,你可以买很多很好的公开基金,对不对?”
姜凯没有中国客户,他的对冲基金只做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的股票,在石油、太阳能、绿色革命以及艺术品投资等等领域都有涉猎,“只要能赚钱的我们都会投”。
他将公司搬到上海已有几年,“我们要做调查研究,调查一些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在中国的业绩。中国是一个huge market(巨大的市场),什么样的东西都是从中国走出来的。”
链接:对冲基金
相对于传统基金而言,对冲基金的投资领域更加广泛,涉及各类金融市场,投资组合多而交易受限制少,主要合伙人和管理者可以自由、灵活运用各种投资技术,包括卖空、衍生证券的交易和杠杆。
基金经理比较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投资理念和经验,不像基金经理容易受业绩排名等因素干扰从而放弃基金长期收益目标,转而追求短期效益。另外,基金管理人一般是基金发起人,持有基金相当份额,而共同基金的基金经理一般不参股。
一直以来,对冲基金被视为高资产人士及专业投资者的专有投资产品,现在已经变得比较大众化。在金融较发达的国家,捐助基金、养老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已纷纷进入对冲基金领域。
对冲基金起源于六十年代的美国。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对冲基金已失去其初始的风险对冲的内涵。
对冲基金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及朱里安·罗伯逊的老虎基金,它们都曾创造过高达40%至50%的复合年度收益率。但是,1998年的9月份及10月份,老虎基金在日元的投机上累计亏损近50亿美元,最后旗下的6只对冲基金均关闭结束。
因此,虽然投资对冲基金看似优点多多,但由于其风险较高,并不太适合一般的投资者,尤其是不适合以长线增值为目标的退休金及公积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