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8月30日电 (记者贾立君 储叶来)西藏自治区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将一片片贫瘠的土地变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稳产高产田,也使一个个生态退化区绿色重染,同时改变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局面。
“以前累死累活一亩地收300公斤粮算是很好了,现在农机耕作,轻松了许多,而且估计亩产在500公斤以上。”西藏乃东县结巴乡滴新村农民洛桑,摆弄着自家地里即将收割的麦穗喜出望外。
滴新村原先土地高低不平,农机进不来,也没有防渗渠;因耕作条件较差、收获微薄,那几年村里人没多少心情种地,有的地甚至被撂荒了。自从2006年这里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区”项目建设以来,洛桑所在村有152户农民的土地彻底变了样。
乃东县农发办主任次仁达瓦告诉记者,去年秋季国家投资970万元,把滴新村高低不平、畦垄宽大、沟壑纵横、灌木丛生的低产田,平整、改造为现在的稳产高产田,原来780亩的耕种面积增为8000亩。
记者从自治区农发办了解到,“十五”期间全区投资6.36亿元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其中累计改造中低产田50.94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2.59万亩,像滴新村这样的农业综合开发区有20多个。
由于自然沙化,雅鲁藏布江边著名的桑耶寺下方近年退化出大片荒滩。眼看着沙地、河滩、沙丘面积逐年扩展,2005年扎囊县开始在这里实施“桑耶青浦大坝农业综合开发区”建设项目,使得万亩不毛之地变为耀眼的绿洲。
万亩“桑耶青浦大坝农业综合开发区”,目前已被2000多亩防护林、3000多亩人工草、700亩核桃林,还有今年首次下种的优质油菜、优质青稞、土豆等作物挤得满满当当。
扎囊县农发办副主任杨卫刚介绍,今年首次试种的小麦估计亩产都在325公斤以上,秋后全县5个乡镇的70个贫困户将搬到这里开始全新的生活。
西藏的农业综合开发不光注重群众的增产增收,同时把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治理紧密结合。据自治区农发办统计,“十五”期间全区在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人工种草12.35万亩、造植农田防护林1.5万亩,大大提高了林木覆盖率,使得农区生态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西藏农业综合开发区大多处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基本上都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落后地区。如今,项目区的农业不光由“温饱型”向“发展型、质量型、环保型、现代型”模式转变,而且涌现出诸多蔬菜基地、优质油菜基地、优质青稞基地。
此外,项目区还建立了一批食用油、乳肉制品、毛绒加工等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十五”期间,西藏开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非开发区高出200元至350元。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农发办了解到,“十一五”期间,自治区还将投资20亿元建设28个农业综合开发区,治理土地和建设草场158万亩;扶持特色种养、农畜产品加工、销售及流通企业30家以上,建一个养殖规模达100万头(只)的大型牛羊肉乳基地,最终让项目区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以上,使更多较为落后的地区,收到“一方水土一定要养一方人”的成效。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