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人居环境是承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石,也是一个城市能否实现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必要载体。市委、市政府把创新发展环境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龙头工程”来抓,大力实施“城市牌”战略,不断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优化城市环境,使城乡建设在高标准上强力推进,依山傍水的城市格局基本成型,城市的聚集力、辐射力和承载力大幅增强,城市面貌持续改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步伐不断加快。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推进、适度超前”的方针,形成了市中心区功能强大、中心镇地位突出、其他镇优势互补的现代化组团式城市格局,并围绕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以重大工程为载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入100多亿元新建40多项市属重点项目。05年至今,41项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的胜利竣工,为“双转型、新东莞”添上了浓墨重彩的关键一笔。图书馆、青少年宫、玉兰大剧院、科技馆、群艺馆等工程的落成启用,为打造“文化新城”创造了良好条件;绿化广场、中心广场商业设施等工程的完工启用,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更完善、更舒适的休闲环境;海关大厦的启用,为东莞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提供了良好平台;莞城三中新校区的交付使用,促进了市区教育布局的优化调整;报业大厦的投入使用,市委党校新校、中心区消防站、市体育运动学校新校等完工,广电中心、市人民医院新院等新建续建市属重点工程的加快推进,进一步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道路设施方面,常虎、龙大、龙林高速和东部快速、环城路一期、松山湖大道、港口大道等一批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市内国道省道和主干道的改造基本完成,新增公路352公里,新改造公路211公里,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871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16.5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地级市前列。环莞快速路、环城路—广深高速望牛墩连接线、松山湖—同沙连接线、常虎高速新联支线等工程建设和镇街联网路升级改造工作,极大地缓解了我市交通压力,并有效地整合了城市空间,美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
(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我们不断加强“生态绿城”建设,积极构建大绿化体系,营造大园林景观,努力将东莞打造成宜居生态城市。仅去年以来,市镇两级政府就投入27亿元资金,对城市进行全方位的绿化、美化,构筑绿色生态格局。一是以公园广场建设为板块,营建绿色景观。目前,全市共有大小公园、广场678个,面积2250多公顷。这些公园广场遍布全市各地,进一步改善了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二是以道路绿线为网络,构建绿色长廊。05年以来,共完成总长近50公里的道路绿化改造,主干道绿地率42%,次干道绿地率27%,绿化覆盖面积比以往增加50%以上。三是以森林生态为主体,营造绿色屏障。目前共完成林相改造和森林景观建设14.24万亩,种植乡土阔叶树700多万株。四是以单位绿地为依托,构建绿色环境。积极开展“绿化模范村(社区)”、“绿化模范学校”、“绿化模范单位”等评比表彰活动,目前,市区内居住新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旧区绿地率26%以上。五是以“整山”为手段,发展绿色休闲。投资5亿元建设和改造的黄旗山、同沙、大岭山、水濂山、大屏嶂等五大森林公园和两大城市公园基本建成,打造了城市“绿肺”。至2006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1414.71公顷,绿化覆盖面积1588.87公顷,绿地率36.71%,绿化覆盖率41.23%;林地绿化率97.23%,森林覆盖率33.1%;镇区所在地绿化覆盖率35.10%,村庄绿化覆盖率30.96%;公路、铁路、水路等通道绿化率98.02%。06年三月,我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三)加大环保力度。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认真落实珠江综合整治、治污保洁、碧水蓝天等重大环保工程,打造山青、水绿、天蓝、气纯的宜居生态东莞。一是以工程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十五”期间,建成污水处理工程18项、垃圾处理工程3项。06年以来,总投资120亿元,启动了36项污水处理工程和6项垃圾处理工程,预计在2007年底全面建成使用,实现城乡全面覆盖。届时,全市污水处理率将达到78.9%,其中市区80%;全市生活垃圾、医疗垃圾无害化集中达标处置率均达到100%。二是以专项整治为手段,全面推进面源污染清理。集中开展禽畜养殖业污染、重点工业水污染、内河涌污染、大气污染等四项环境专项整治,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十五”时期,在全市GDP翻了1.4番的同时,共有效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7.8万吨、粉尘排放量21.4万吨、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1.4万吨。三是实施《重点污染企业整治方案》。对1252家重点污染企业实行分类整治,启动了环保专业基地的规划建设。经过全面治理,全市环境质量总体水平稳中好转,城市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水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取得较好成绩,2003年、2004年环境保护责任考核连续两年被省评定为优秀等次。05年开始,我们全面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部署落实碧水、蓝天、绿地、宜居和绿色GDP五大工程,计划在2008年2月顺利实现通过创模考核验收。
(四)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良好生活环境,05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清理违法搭建、清理违法用地、清理整治养殖业和清理整治无证照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四清理”行动。一年来,全市共清查出各类违法搭建13.3万宗,清理面积1612万平方米;清查出各类违法用地17.3万亩,全部按“一地一册”和“一地一策”建立了处理台账,总处置率达100%;清理养猪场14673个、生猪199.2万头,全年实现削减畜禽养殖污水排放量835.8万吨、粪尿264.4万吨,相当于1000万人口一年的污染排放量;清理无证照经营110649户,经过整治,全市各镇区无证照经营比率均在5%以下,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制定了《清理未登记市场及小饮食等行业无证照经营的实施办法》,有效促成老大难问题的解决,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了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06年6月开始,针对当前我市农村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市委、市政府以农村环境建设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在全市农村开展了以整治生态环境、整治环境卫生、整治旧村、整治农贸市场和整治“六乱”(乱停、乱放、乱摆卖、乱搭建、乱丢垃圾、乱拉挂)为主要内容的“五整治”工作,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环境,营造城乡一体化的优美环境,加快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前,全市596个村(社区)环境卫生整治和全市农贸市场整治工作目标已基本实现;整治旧村试点工作完成,旧村整治在全市范围内大规模铺开,第二批159个村(社区)全面开展;生态环境整治稳步推进,《东莞市域生态绿城规划》已获通过并修改完善,市属首期生态整治工程将迅速开展。
(责任编辑:赵健)